截止2005年10月底,我校累计招收博士后2100名,其中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地学数学、生物学、应用经济学等学科进站人数较多;博士后出站1570名,其中出站留校人员近500名。出站留校的博士后已经成为我校各学科活跃的教学科研力量。其中,241名博士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99年文兰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龚旗煌、朱玉贤、金长文等5人成为北大长江计划特聘教授;有23人先后获得杰出青年基金;有8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有7人成为863、973首席科学家;有5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获得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1994年至今,我校数学学院文兰、环境学院倪晋仁、社会学人类学所周星、物理学院龚旗煌、化学学院袁谷、数学学院段海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梅宏、郭弘、人口所郑晓瑛、化学学院黄建滨、数学学院朱小华、生命学院李毅、光华管理学院雷明、中文系张涌泉(出站后到浙江大学工作)、化学学院廖广志(出站后到大庆油田工作)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
多年来,博士后制度在促进人才流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北京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博士后研究人员将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
郭弘是哪里人
郭弘1995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即进入华南师范大学作博士后,1997年底博士后出站时, 因他在科研上的优异表现被华南师范大学越级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7年至2003年,他曾任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副院长,传输光学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由于他在科研教学上的突出业绩和北京大学学科发展的急需,郭弘于2003年被引进到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量子信息与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
北大信科四大奇葩导师
郭弘
郭弘,1995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即进入华南师范大学作博士后,1997年底博士后出站时,因他在科研上的优异表现被华南师范大学越级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至2003年,他曾任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副院长,传输光学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由于他在科研教学上的突出业绩和北京大学学科发展的急需,郭弘于2003年被引进到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量子信息与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
中文名:郭弘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69年3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代表作品:获杨芙清-王阳元院士优秀教学科研奖等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研究方向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成就及荣誉
郭弘博士2005年获杨芙清-王阳元院士优秀教学科研奖(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协、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2004年获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2000年获第九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霍英东基金;1999年获广东省十大“青年科学家奖”(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和广东省青年联合会);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第四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国家高技术863-416主题专家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故步自封,始终抓住国际学术发展的最新脉搏,是郭弘在其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贯彻的基本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使得他在强激光传输、激光等离子体诊断、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等多个前沿领域均取得了被国际、国内同行广泛认可的科研成果,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霍英东基金项目一项,并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被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聘为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
除了很强的科研能力外,郭弘还具有突出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和凝聚力:他于1997年组建了我国唯一的一个从事传输光学的专业实验室——传输光学实验室,并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也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重点项目负责人):“强光束传输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重点项目等多个重要项目。我国两弹元勋,已故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亲自为该实验室题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家沈元壤教授,以及中外许多科学家纷纷参观他的实验室并为之题词。
由于郭弘的出色表现,1999年,他获得广东省十大“青年科学家奖”,2000年,他当选为“第九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同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004年,他被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联合授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的光荣称号,2005年获得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郭弘先后访问过美、日、德、俄、奥、瑞士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次访问,他都以他的出色表现征服了当地科学家的心,都以他强烈的爱国情怀赢得了国外同行真诚的尊敬。每一次访问,他都会严格按期归国,他认为,他的事业在中国,只有自己的祖国才是他事业不断进步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
据官方资料显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教职工3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等人才数十余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杨芙清、王阳元、梅宏、黄如、彭练矛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何新贵、高文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李晓明、程旭、陈清、吴玺宏、封举富、黄如、谢冰、刘晓彦、王腾蛟、侯士敏、王千祥、张路、黄罡、黄铁军、张帆、周小计、张志勇、王胜、周明辉、王立威、王兴军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6人):郭弘、梅宏、刘濮鲲、黄如、张兴、陈清
信科是北大第一大院,每个年级300多人,竞争异常激烈;其中相当一部分高中时都有竞赛背景或者编程功底,所以有些课程的老师就会从一开始拔高难度;而在大二学年包括大一下学期,一学期会有好几门专业课,每门的作业量都很大并且布置很频繁,而程序本身越写越长,调试程序需要的时间一般也越来越长,所以信科同学平日里都异常辛苦。但付出就有回报,当毕业找工作看到谷歌百度腾讯这种巨头校园招聘海报上写着的专业大多属于信科的时候,他们就足够全校羡慕了。
总的来说,北大信科竞争激烈,导师要求高,但是只要努力适应,能有很好的收获。
本文来自作者[千柔]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021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千柔”
本文概览:截止2005年10月底,我校累计招收博士后2100名,其中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地学数学、生物学、应用经济学等学科进站人数较多;博士后出站1570名,其中出站留校人员近500...
文章不错《北京大学博士后的招生计划》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