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兵必败 ( jiāo bīng bì bài )
解 释
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出 处
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用 法
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劝诫性质
示 例1 马金凤《我演穆桂英》:“'~'这是千古名言,也是出兵最忌之事。”
示例 2 古人云:“~。”这就是少剑波致死的原因。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近义词 一败如水
反义词 哀兵必胜
灯 谜关公失荆州
典故
汉朝时,汉朝的军队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的军队发生战争。在公元前六十八年,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夺了车师,匈奴也派骑兵袭击车师。
听到这个消息,汉宣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群臣中有两种意见:将军赵充国主张攻打匈奴,使他们不再骚扰西域。而丞相魏丞则不以为然,他对汉宣帝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怎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师去攻打匈奴呢?况且,我们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官吏需要治理,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在增多。现在摆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顿朝政,治理官吏,这才是大事。”
接着,魏丞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错误主张:“如果我们出兵的话,即使是打了胜仗,也会后患无穷。仗着国大人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而骄横的军队一定会灭亡。”
汉宣帝认为魏丞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哀兵必胜的典故
一、两种哀兵的含义不同
1、哀兵必胜的“哀兵”是指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哀兵必胜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2、哀兵必败的“哀兵”是悲哀、士气低落的军队。哀兵必败指士气低靡的军队注定失败。
二、两种“哀兵”的士气不同
1、哀兵必胜,“哀兵” 群情悲愤,奋起抗战,军队的士气高涨,有取胜的信心、信念。
2、哀兵必败,“哀兵”士气低落,失去信心,无法取胜。
三、两者出处不同
1、“哀兵必胜” 是有出处的固定成语,出自先秦李耳《老子 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哀兵必败”是由“哀兵必胜”、“骄兵必败”演变而来的说法。
扩展资料:
一、哀兵必胜的解释有2种:
1、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哀兵是悲愤而奋起反抗的军队。
2、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其中,哀释义同悯,指怜惜和慈爱士卒。
二、哀兵必胜的反义词:骄兵必败
1、释义: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失败。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
2、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哀兵必胜
哀兵必胜
[释义] 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版“哀;悯也”。权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
[语出] 《老子·德经》第六十九章:“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本文来自作者[墨阳天]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523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墨阳天”
本文概览:骄兵必败 ( jiāo bīng bì bài ) 解 释 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出 处 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
文章不错《谁知道骄兵必败的故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