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实验怎么测加速度

高中物理中的打点计时器类问题,主要是通过纸带上的点,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方法如下:

1、理想纸带的加速度计算:由于理想纸带描述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完全相等,即有:S2-S1=S3-S2=…=S(n)-S(n-1)=△S=aT^2;故其加速度 a=△S/T^2

2、实际的实验纸带加速度计算: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不完全相等,为减小计算加速度时产生的偶然误差,采用隔位分析法计算,可以减小运算量,方法是,用S1,S2,S3.......表示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S=aT^2有

S4-S1=(S4-S3)+(S3-S2)+(S2-S1)=3a1*T^2

同理S5-S2=S6-S3=3a2*T^2

求出a1=(S4-S1)/3T^2 a2=(S5-S2)/3T^2 a3=(S6-S3)/3T^2

再求平均值计算加速度:a=(a1+a2+a3)/3

扩展资料: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分析

1、自由落体运动初始点的分析

看纸带的前两个点的距离是否接近2mm,接近2mm的纸带才是由静止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纸带。

2、实验纸带是否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分析

测量纸带上相邻各点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若相等就是匀变速运动,否则就不是;即匀变速运动的纸带相邻两点的距离差满足 s(n+1)-s(n)=aT^2

3、计算匀变速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

由匀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该段位移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n)=[s(n)+s(n+1)]/2t

s(n)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的位移,s(n+1)指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s(n)+s(n+1)]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即把要求的点包括在了他们中间即N处),t指发生两个相邻计数点(N-1到N,N到N+1)之间的时间间隔.2T就是时间间隔总和。

百度百科-打点计时器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如图是采用正确的实验手段

如果你能求出平均速度,然后用a=Δv/Δt这个公式是可以算出加速度。

别人的回答是他把测出任意连续三个点间的距离,然后除以总时间2t(设每两点时间是t),然后得到速度.

但无论是你的方法,还是那个人的方法都不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方法是Δx=at?0?5.然后一步算出来

这个公式是你在纸带上随便找到几个连续的清楚的点,记第一点为0,第二点为1。。以此类推。然后X1=第二点到第一点的距离,X2=第三点到第二点的距离。

然后设第一点的速度为0,所以X1=0.5at?0?5

因为第一点速度为0,所以第二个点的速度为V1=at,然后X2=V1t+0.5at?0?5=at?0?5+0.5at?0?5

最后得到Δx=X2-X1=at?0?5,但为了减小误差,一般都用5个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X4-X1=3at?0?5

如何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

打点计时器的周期是0.02秒,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看中间有几个点,按照每两个计时点之间的时间是0.02秒来求和。

两个计数点之间的位移可以按0点到3点的位移减0点到2点的位移来求的,同样的方法可以求3点到4点的位移。

加速度可以用△X=at∧2来计算,△X是3点到4点的位移减去2点到3点的位移。

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平均速度和加速度,马上要考试了,希望解答,到底怎么测纸带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有几种哦~~你看下吧~~

1.

一般打点计时器会出一个刻度尺,

若设有a

b

c三个点

a到b的距离为s1,b到c的距离为s2,打下s1所用时间等于打下s2所用时间.(s2>s1,时间相同是因为有加速度,速度在增大)

而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所以每隔0.02秒打下一个点

一般以5个间隔为一段s(5个间隔是指,打下每一段s所用的时间均为0.02*5=01秒

即为一个t)

而两段s所用时间相同

有个定则是:(一段时间内

的平均速度等于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

所以有例如:(s1+s2)/2t

即为b点的瞬时速度

x2-x1=a

t的平方

x1是第一秒的位移;x2是第二个一秒的位移。依此类推。如果一共有7个时间间隔,位移就有7个。就是从x1到x7。求的加速度就是舍掉x1。即x7+x6+x5—(x4+x3+x2)=a

t的2次方.舍掉小的减小误差。

2.

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中的公式v=〔s(n)+s(n+1)〕/2t

s(n)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的位移,s(n+1)指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s(n)+s(n+1)〕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即把要求的点包括在了他们中间即n处)

t指发生两个相拧计数点(n-1到n,n到n+1)之间的时间间隔.2t就是时间间隔总和

他们求得的就是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即可以近似看做n(要求的点)点的瞬时速度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为s1,s2,s3.......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s=at*t有

s4-s3=(s4-s3)+(s3-s2)+(s2-s1)=3at*t

同理s5-s2=s6-s3=3at*t

求出a1=(s4-s1)/3t*t

a2=(s5-s2)/3t*t

a3=(s6-s3)/3t*t

再求平均值

3.

打点计时器一般用

50hz,即t=0.02s

如上小点,可以以第3个点(有一定距离,两点能清楚分清即可)用直尺量出第二点和第四点的距离设为s1

第三点的瞬时速度v3=s1/2t

同理求出第四点瞬时速度v4

v4=v3+at

并重复试验,取平均值。

平均速度:用刻度尺测量出总位移,再用点的间隔个数×0.02s求出总时间,总位移除以总时间。瞬时速度:先求出相邻两个计数点(每五个计时点为一个计数点,这样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为 0.1s,便于计算)之间的位移÷0.2s,平均速度即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加速度:用差量法,误差较小。

1.求速度(近似法)用某点附近的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来代替该点的瞬时速度。2.求加速度(逐差法)匀变速运动中,前后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里,位移差=aT^2例如s2-s1=aT^2,s3-s1=2aT^2,利用这个可以求加速度。当然,用(v2-v1)/T也可求加速度,但不如逐差法误差小。

本文来自作者[钭玉轩]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50377.html

(1)
钭玉轩的头像钭玉轩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钭玉轩的头像
    钭玉轩 2025年10月24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钭玉轩”

  • 钭玉轩
    钭玉轩 2025年10月24日

    本文概览:高中物理中的打点计时器类问题,主要是通过纸带上的点,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方法如下:1、理想纸带的加速度计算:由于理想纸带描述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完全相等,即有:S2...

  • 钭玉轩
    用户102403 2025年10月24日

    文章不错《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实验怎么测加速度》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