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泰山庙会,当时的文献资料留下的不多,但从以宋代为背景的《水浒传》中有关描写中可窥一斑:一是泰山庙会影响甚远。陕西、山西的客官都不顾路途遥远前往前来赶会,二是香客甚多。“那条路上只看烧香的人往来不绝”;“三更前后,听得一派鼓乐响, 乃庙上众香官与圣帝上寿”。三是商业兴隆。“原来庙(东岳庙)上好生热闹,不算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只客店也有一千四五百家,延请天下香客。到菩萨圣节之时,也没有安着人处,许多客店都歇满了”。四是庙会期间打擂等竞技活动引人注目。凤翔府的“彪形大汉”、太原府的擎天柱任原以及梁山英雄好汉等都争先恐后地到东岳泰山庙会打擂。打擂之时,却见“ 那日烧香的人,真乃亚肩叠背,偌大一个东岳庙,一涌便满了。屋脊梁上,都是看的。朝着嘉宁殿,扎缚起山棚,棚上都是金银器皿,锦绣缎匹。门外拴着五头骏马,全副鞍辔。知州禁住烧香的人”。
元、 明、 清时期乃至民国,虽然东岳大帝的影响比起碧霞元君有所减弱(后祥),但泰山庙会仍把祝贺东岳大帝的诞辰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元曲《刘千病打独牛角》第三折谓:“今日乃三月二十八日,乃是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圣诞之辰, …… 端的是人稠物穰社火喧哗。”明人陆容的《菽园杂记》卷七引许彬《重修嵩里山祠记》曰:“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属东岳帝君诞辰,天下之人远数千百里,名有香帛牲牢来献。”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讲道,帝京之东岳庙,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圣诞,“ 倾城驱齐化门,鼓乐旗幢为祝,观者夹路 ”;“ 都人陈鼓乐、旗帜、楼阁彩亭,守仁圣帝游。”至于清代的泰山庙会,清人唐仲冕在《岱览·岱庙》中记载,“庙城宏敞,每年祈赛云集,布幕连肆,百剧杂陈,肩摩趾错者数月。旧传三月廿八日为岳帝诞辰,是日尤盛。”民国十八年、二十年,傅振伦先生两游泰山,所著《 重游泰山记》中,对泰山庙会也有记述:“时值夏历三月中旬,为泰山庙会之期(引者按:此显然是指庆贺东岳大帝诞辰的那个泰山庙会),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相望于途。妇女皆缠足,头梳长髻,衣裳博大,不着裙衫,腿带宽可四寸,多深红艳绿色,盖犹有数年前内地古装之遗风。捧香合手,喃喃不绝于口。至于男子朝山,则随僧道鼓吹而已。有手持直角三角形之黄旗者,其上大书“朝山进香”四大字,右侧书“莱邑义峪庄”,诸小字,是殆来自山东东部莱州者。山中居民,有出售香马纸课者,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逢人索物,并云:‘千舍千有,万舍得福’、‘步步升高’、‘积德吧,掏钱吧,个人行好是个自的 ’, 不予则不得前行。” 庙会把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诞辰作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抬高了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明清时期,不仅在泰安,而且在全国各地都建有供奉东岳大帝或碧霞元君的天齐庙、泰山庙或泰山娘娘庙。关于东岳大帝的信仰崇拜,较为典型的例子可举岱庙天贶殿壁
《东岳大帝启跸回銮图》,“启跸图”由宫廷学士及内宫嫔娥恭送东岳大帝出行打头,继之是东岳大帝乘舆巡行,最后是地方神灵恭迎东岳大帝;“回銮图”从地方神灵官员恭送东岳大帝开始,接着是东岳大帝乘玉辂返驾, 结尾是宫廷官员嫔妃恭迎东岳大帝胜利返回。壁画高3.30米,全长62米,画面除山水殿阁外,共绘人物691个,其场面之宏大,在泰山上下是空前绝后的,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碧霞元君的信仰崇拜在明清达到了顶峰。明神宗时,郑贵妃为立爱子常洵,钦遣乾清宫近侍“敬诣东岳泰山岱顶圣母娘娘陛前,虔修醮典遍礼诸圣”,“上叩诸天遥鉴,圣母重慈,保佑贵妃圣躬康泰,皇子平安,星辰顺度,疾病痊除,寿命延长,家国协吉”(万历十七年《皇醮记文碑》)。再者,万历皇帝之母孝定皇太后,死后追封为“九莲菩萨”,崇祯帝之母孝纯皇太后,死后追封为“智上菩萨”,并把二皇太后铸成铜像在泰山配祀于碧霞元君两侧。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也借对碧霞元君的信仰崇拜组织农民起义(白莲教信奉的“无生老母”是民间宗教家对碧霞元君的改造),以反抗黑暗统治。另外,明清时期的泰山民间香社,都虔诚地朝拜碧霞元君。如明嘉靖年间,河南开封府六县善男信女朝山进香,签名者达万人以上。再如清代“ 历城旧有北斗永善香会,自明朝至今相传百余年,实乃古会也。每届春间会期,齐集善男信女朝山进香”(《北斗永善香会碑》)。由于碧霞元君被看作是大慈大悲的善神和有求必应的万能神,“ 饮我,福我,寿我,惟神降祥,岂敢祷昧以忘大惠”(光绪 十 年《 重修泰山碧霞元君祠记》)。他们是否正真正得到了神的保佑是另一回事,但他们确实没有敢忘大惠。北斗永善香会大钱向碧霞元君进贡:“贡檀牌位并神龛黄绣花棹各一,黄绣兰铺垫二付,黄缎绣花黄罗宝盖一把,大宝盖一把,黄洋绸盖二把,龙凤旗五色旗八杆,黄宝旗八杆,朱红洋标大社旗四杆,小礼旗六十杆,大纱灯二对,龙拐铜提炉二对,凤提炉二对,大红彩绸一匹, 十献供品, 朱红大盘十个,兰布小垫三十个,金桥银桥旗伞各一宗。” 随着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影响的扩大,前来朝拜进香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被称为“香客”。香客来泰山进香,或许愿或还愿都是自发的。当相同信仰的人多了,为了一个目的成群结队的活动时,相应的组织是必要的,于是群众性的民间组织--香社便产生了。“香社”又称“香会”,主事人被称为“会首”,“社首”或“香首”“香主”。香社的出现是庙会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有组织的也好,还是无组织的也好,一年一度的泰山庙会,在泰山上下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太平军刚离开广西时,连兵带家属大约只有2万人。在湖南、湖北进行了3轮大扩军后,出武昌时,太平军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50万人,其中10余万能战之军。
湘南扩军
太平军进入湖南时,刚刚经历了蓑衣渡之败,元气大伤,跑到道州歇了一段时间。随后,以道州、郴州为中心,太平军展开了一次大扩军。当时,湘南的扩军条件非常好。
一方面,湖南自道光十一年开始,整整24年,年年水灾、蝗灾不断,民生困难,许多老百姓确实活不下去了。另一方面,湖南的反清情绪非常高涨。湖南是白莲教和天地会两大秘密结社的交汇之处,天地会、斋教非常活跃。
洪秀全、杨秀清决心抓住机会,做出了一些调整。
一方面,洪秀全、杨秀清继续颁发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三篇诰谕,发动群众。另一方面,洪秀全、杨秀清一改过去对天地会刻意保持距离的?高冷?态度,他们允许天地会会员打出?天德王?旗号,又设立?道州大旗?,招募天地会员加入太平军。
这次扩军的效果非常好。
《李秀成自述》描述,太平军在道、江、永扩军2万,在郴州又得2、3万人。
当然,李秀成当时只是中基层人员,所述数据或许只是当时太平军高层的宣传,而清军情报各方数据也有差异。但一般认为,在太平军离开湘南,攻打长沙时,能战之兵已在3万左右。仅从数字上看,似乎基数增加不大,但这次扩军的含金量却非常高。
首先,湘南扩军,参军者多没有携带家属。也就是说:增加的2万人,大部分是作战部队。其次,湘南参军者中,有数千人擅长土攻,是?技术兵种?。
土营,是此后太平军攻坚的主要手段。武昌、南京,全部都是土攻攻破的。
湘北扩军
湘南扩军后,太平军声势复振,围攻长沙81天,但功亏一篑。撤围长沙时,太平军当时做了两手准备。
如果能在益阳招到水营,就向洞庭-长江一系的岳州、武昌进军,如果招不到,就去常德,从陆路往中原发展。结果,太平军在湘北发了一笔大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船工就是最有造反精神的人群。太平军在益阳截获了资江大小船只数百只,获得了大量船民、水手。由此,蓑衣渡之战中灰飞烟灭的太平军水营得以重建。随后,太平军攻下岳州,又在资江下游、洞庭东岸获得船只数千艘。
此时,太平军总人数已达到10余万,能战之兵在5万左右!除此之外,由于清军在岳州储备了大量物资,太平军得以极大改善了装备、弹药水平!另外,据李秀成描述,太平军获得了当年吴三桂留在岳州的武器。
在湘北,太平军建立了强大的水营,确立了水师优势,为以后进军武昌,并顺流攻取南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昌大扩军
出湖南后,太平军直取武昌,起兵以来第一次打下省会城市。在武昌,太平军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扩军。尽管杨秀清再三表示?不愿者,遂弗强?,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次带有强征性质的扩军!太平军将三镇居民以军事编制实施男女分行。
最后,太平军离开武昌时浩浩荡荡,号称五十万之众,能战之兵十余万!可是,这次带有强征性质的扩军却弊大于利。
首先,强征本就不得人心。何况男女分营,一般人真的受不了!结果,?未几,男子被掳逃归者十八九,女子回者十一二?。许多人都逃走了。这种大规模逃散,损失的不仅是逃兵,对全军士气都有极大影响。
其次,这种全面征调,举家带走,战斗部队的比重较低。大量老弱妇孺从军,给军队带来了巨大的后勤压力。这种压力在胜利大进军时尚可克服,但到了天京后,就使天京很快出现了粮食危机。此后,清军江南、江北大营抓住天京软肋,瞄准天京补给线下手,使太平军形势极为被动。
本文来自作者[巧阳]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994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巧阳”
本文概览:宋代的泰山庙会,当时的文献资料留下的不多,但从以宋代为背景的《水浒传》中有关描写中可窥一斑:一是泰山庙会影响甚远。陕西、山西的客官都不顾路途遥远前往前来赶会,二是香客甚多。“...
文章不错《泰山东岳庙会的发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