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咏荷上雨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骤雨打新荷
年代:金 作者:元好问 体裁:词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曲池荷
年代:唐 作者:卢照邻 体裁:五绝 类别:咏物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燕归梁 风莲
年代:宋 作者:蒋捷 体裁:词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水龙吟 浮翠山房拟赋白莲
年代:宋 作者:唐珏 体裁:词
淡妆人更婵娟,晚奁净洗铅华腻.泠泠月色,萧萧风度,娇红敛避.太液池空,霓裳舞倦,不堪重记.叹冰魂犹在,翠舆难驻,玉簪为谁轻坠.别有凌空一叶,泛青寒、素波千里.珠房泪湿,明珰恨远,旧游梦里.羽扇生秋,琼楼不夜,尚遗仙意.奈香易散,绡衣半脱,露凉如水.
水龙吟 白莲
年代:宋 作者:张炎 体裁:词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湿金盘露.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摇似舞.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闲情淡雅,冶容清润,凭娇待语.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风西去.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西山凿池种白莲作
年代:宋 作者:方信孺
池开新白遍天涯,未许东风擅一家.
苍桂丛中苍桂树,碧莲峰里碧莲花.
波光分破湖子顷,瀑影斜飞水一洼.
待著阑干横残绿,浮萍开处见鱼虾.
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现在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茹志娟的葬礼在上海举行。她的遗照披挂着白纱,这很容易使我想到一个纯洁的灵魂正从百合花下悄然离去。她73岁,33岁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 《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但影响不大。《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1958年3月号的《延河》,温润的油墨香还没有完全干透,读者们就发现了这道清鲜的文学佐餐,他们争相传递着一个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读。
为什么呢?因为以往战争题材小说往往穿着一个裁缝做的“铠甲”,生硬裹住脆弱。虽然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但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谈论情感二字的确很奢侈。无法抒情,只好靠描写紧张的场面来烘托主题。而《百合花》一反“常态”,柔软细腻,剥开外衣,突出灵魂。要的是真性情。这样,读者的眼界一下子给擦新了、擦亮了。所以,当时的文学评论说:茹志娟是一个创新。
清新扑面,这样的小说简直不是写出来的,是刚从山坡上采摘下来的,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呢,嗅一嗅,鲜润透腹。茹志娟是谁?人们关心她了,想探知她了。同年的《人民文学》第六期茅盾做了一篇《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文章,谈的主要就是茹志娟的《百合花》。茅盾是带着欣喜若狂的心情来评说的,我在这儿摘抄几段,以飨读者:
“我所举的那些例子中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
“一般说来,在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里写两个人物,是不太容易处理的,但《百合花》的作者处理得很好。全篇共六千余字,开头两千字集中写通讯员,然后引出第二个人物(新媳妇),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写她,接着把这两个人物交错在一处写,而最后又集中写新媳妇,可是同时仍然在烘托通讯员,因为读者此时抑不住感动的情绪,一半是为了新媳妇,一半也是为了通讯员———,主要是为了通讯员。
茅盾不惜重墨,给我们评析了一篇经典作品,这在文学大家庭里也是一处感人的细节,而最感人的细节是《百合花》里边19岁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山菊花。这朵可爱的鲜花在战斗打响之前还盛开在小战士的枪筒里,战斗一打响,花朵就不见了,小战士也不见了,战争与和平,美丽和凄婉,茹志娟用她的笔轻轻一拨,便拨得这样动人心弦。
记得在中学里读《百合花》时,老师拿出比平时多两倍的课时,来品评这篇文章,而这个细腻的过程,我的女老师曾两度流下热泪。小战士和山菊花,这个经典细节是在老师泪水的浸润下而印入我脑海的。所以,快二十年的生活摩擦,它一直像块铜像一样璀璨。多年来我也在留心茹志娟,希望从报章中见到她的身影。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热爱《百合花》的人们都在热爱她,想知道她。尤其想知道她是怎样创作《百合花》的。
茹志娟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本文来自作者[谷兰]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969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谷兰”
本文概览:昭君怨 咏荷上雨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骤雨打...
文章不错《有关花的文学作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