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教育财政主要有三大基本功能:
第一,筹措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以保证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
筹措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及相应的比例,保障教育经费筹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二是在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保证教育支出的逐步增长;三是通过各种行政或经济手段吸纳各种民间资金或资源投资教育事业。
第二,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
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自身的经费需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多寡,另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科学。
第三,监控教育经费的合法使用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这方面,教育财政的作用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财务活动进行合法的监控,防止违法违纪使用教育经费,杜绝铺张浪费,保障教育经费用得其所,教育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益。
一存在的问题
1.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办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国家理应承担教育投入的大头。一般来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大小,既可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又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2年为2.73%,1993年为2.52%,1994年为2.62%,1995年为2.45%,1996年为2.47%,1997年为2.54%,1998年为2.61%,1999年为2.79%,2000年为2.87%,2001年为3.19%。①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徘徊在2%-3%之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上大力倾斜于高等教育,这使基础教育的.资金更加短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格局是:地方负担为主,中央和省级只提供少量的补助。大多县乡政府财力原本就较为薄弱,却负担着绝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这使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了我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一般来说,城市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较好,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处境却越来越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经费压力大
我国1986年实行征收教育费附加的办法,这在基础教育资金筹措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2000年,我国实行了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制度,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这样一来,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除了来自收取在校学生的少量学杂费外,主要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尤显突出。
(2)基础教育投资差异愈加明显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将面临巨大冲击,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个人以及国外集团力量由于利益的驱动,其投资重点会相对集中于城市,这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致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3)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从2001年开始,教师的工资由县统一发放,使得长时间、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是,由于地区间、城乡间、机关与学校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局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
(4)农村信息化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列入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内容。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几乎都不能按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
2.投资比例欠妥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的要求首先是普及义务教育。按理,基础教育应是国家投资的的重点,其次才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可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比例欠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过多地投向了高等教育。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九五”教育经费及相关指标统计数据》,我国义务教育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费用占不到35%(世界发达国家约为50%——资料来源:原国家教委财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却占了相当部分资金。我国适龄儿童的人口基数大,人头平均费用很少,这不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大学阶段投资的比重太大,从我国大、中、小学生均经费情况看,我国培养1名大学生的费用相当于培养6名中学生、66.5名小学生的费用,即比例为1:6:66.5(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1:1.7:4)。②这种不合理投资的结果,使得耗费大量教育资源的某些大学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因供过于求而被闲置起来,不但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加大了政府的就业压力和失业补贴。[1]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投资,致使教育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教育设备老化,校舍不能及时改建、新建、一些农村学校危房情况甚为严重。
3.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
教育投资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强有力的投资管理和科学的投资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财政管理比较薄弱,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尤其是采用无偿性财政拨款方式进行教育财政资金的分配,助长了人们不重视提高投资效益的倾向,教育经费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1)教育经费运用不当
在我国许多贫困落后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许多老百姓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可一些行政部门领导为了自己的升迁,纷纷花公-款“读研”、“读博”,这些人上学的费用包括学费、往返于学校的费用,甚至“孝敬”导师的礼物,都出自国家财政和单位小金库。[2]这无疑加重了财政负担。由于我国教育财政没有单独立项,而是融入一般财政之中,是财政总支出的一部分,这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行政领导利用职权之便挪用教育财政资金的现象,势必影响到当地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拨款。
本文来自作者[华毓金]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874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华毓金”
本文概览:一般来讲,教育财政主要有三大基本功能:第一,筹措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以保证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筹措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及相应的比例,保...
文章不错《教育财政的教育财政的功能》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