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怀化8月14日电(通讯员 周佳)近日,湘潭大学乡村振兴战略调研小组赴通道县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古侗寨,就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攻坚对当地村民生活的影响及看法进行了问卷调研,并根据调查结果和现状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芋头古侗寨位于通道县城西南9公里的芋头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今有642年历史。芋头古侗寨民居建筑以“杆栏式”吊脚楼为主,沿山、沿谷因地就势布局,形成独特的“山脊型”与“山谷型”布局模式,又和外界环境巧妙融于一体,构成侗寨特殊风格,至今保留了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的建筑物,如有名的廻龙桥、牙上鼓楼、1.6公里长的古驿道、龙门、长寿井、萨岁坛。芋头侗寨节庆活动丰富,如为也活动、祭萨、闹春牛、抢鱼塘比赛等,都充分体现了侗族人的生活方式。
? 走进芋头侗寨,错落有致的侗寨吊脚楼与山谷河流相映成趣,远处的峰峦重岩叠嶂,一条蜿蜒的小路向我们铺来。8月11日早晨,社会实践团五人来到双江政芋头村民委员会,询问了芋头村书记本村基本的扶贫情况和现状。相关人员表示,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帮助在乡妇女就业,芋头村通过利用土地的租赁引进种植园。一方面能将闲置的土地“变废为宝”,通过收取土地的租赁费用来平均分红;另一方面果园对护园工人的需求又带动了附近农名的就业,果园收获时能根据市场销售的行情与所获得的利润来赚取提成。土地的流转时间为每年的四月,协议期限为五年。每隔五年协议会根据果园的盈利情况做相关的调整与确定是否继续租赁。书记尤其说到:“我们这里的黄桃卖十元一斤别人也不会觉得贵,很多的人特意慕名来买我们这里生产的黄桃。我们在卖的时候会让他们尝一尝可不可口”。并且调侃说道:“不好吃不要钱。”我们看着书记对村中丰收带来的自信与喜悦,实践团成员也跟着其乐融融地笑了。
我们了解到,除了种植园外,芋头村还办置了许多扶贫车间——服装制造、假花生产,通过封山育林、育苗将当地的苗木出售到外地。书记提到芋头村苗木种植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以前因为交通很难与外地联通,本地销售情况不乐观,供过于求,许多苗木会被农户晒干烧掉。但随着信息交通的发展,本村的苗木业又燃起了星星之火。通过今年苗木价格收入的好势头与解决了销售渠道的问题(通过移动支付销售往江西、桂林等地),推测芋头村苗木业有不断发展的趋势。芋头村今年还组织了劳务输出,也会在逢年过节时给村民提供福利——春节时送米和油。还表示近年来扶贫专项给芋头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实践团相信在处处为人民着想的村干部正确带领下与村名们的共同奋斗,定会为芋头村的发展增添新的生机。
? 随后实践团七人组打印了纸质的调差问卷,平均分配后来到芋头村进行实地问卷调研。问卷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当地旅游现状与带来的影响与自己对待它的态度。二、对芋头村旅游发展的展望与意见。通过发放的三十份左右调查问卷得知,许多人对当地旅游发展持有支持的态度,并且认为利大于弊。旅游增加了当地的收入,提供了就业机会,带来了部分的流动人口,政府的重视使得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通过对外宣传提到了当地的知名度,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引来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人希望乡村振兴能在医疗保障和信息网络上提供更多方便,还认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最大的因素是缺乏年轻劳动力与交通不便利。希望未来的发展能将现代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年轻人能够回乡带动发展,帮助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
湘大学子三下乡:心系贫困村?情洒扶贫路
通讯员:吴昕玥 封婉婷
7月18日,湘潭大学赴石莲村“乡村振兴正当时”专项实践团文化振兴小分队继续走进邵阳县下花桥镇石莲村,进一步调研当地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以文化振兴“塑形铸魂”,助力乡村振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振兴在推动乡村振兴走好走实的力量源泉作用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了进一步完善石莲村内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推进文化振兴工作的进展,上级政府做出了为石联完小打造文化墙的决定,利用文化墙更好地向村民们宣传社会新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当日上午,团队成员们来到了石联完小,对文化墙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考察,测量了墙面数据,掌握了整体情况。这为后续进行文化墙设计工作提供了相关详细数据。在进行文化墙的测量工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对周边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进一步调研了村民对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看法。多名受访者表示,在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石莲村过去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已经基本被剔除改造,崇尚科学和文明的时代新风气已经深入每位村民内心。
“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农村是习俗和传统文化气息十分浓重的地方,特别是红白喜事,历来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石联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团队成员们对村内红白理事会的4位成员进行了人物专访。理事会会长首先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红白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在协助老年协会管理好老年人生活的同时教育好年轻人,控制村内村民红白喜事开支”,通过理事会的工作开展,既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意义,又能减少铺张浪费,赋予红白喜事新的时代意义。在访谈工作中,我们队员们了解到,由于院落生活习惯不同,村内存在部分人有攀比心理,红白理事会建立之初,开展工作遇到了重重阻力和困境,但管理人员通过提倡党员带头示范,卫生承包制度等一系列积极举措,依靠群众,以农民群众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主体,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发挥村民自治的重要作用,让群众真正成为这个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最终使整体工作发展逐步进入正轨。现如今,石莲村红白理事会与老年协会、村委三者形成共同合力,成功实现了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管理好村内的红白喜事,在保留传统意义的同时进行管治控制,移风易俗,树立好时代新风。
彩霞满天,凉风习习。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晚饭过后,团队成员们来到了石莲村清水塘组进行宣传工作,为当地村民们播放反诈骗有关宣传视频,以提高村民的反诈骗意识和能力。随后,团队成员还播放了《我和我的祖国》这一爱国题材的**,厚植爱国情怀,以加强文化引领、强化村民价值认同,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露天**活动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许多村民在**还未开场前便已到达场地等待放映。团队成员们与村民们一起观赏**,在与村民们聊天闲谈的过程中也十分积极地为村民们详细讲解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骗术和花样繁多的骗局。在拉近与村民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正确引导了村民如何进行恰当的反诈防诈,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能,文化振兴小分队将会继续调研石莲村移风易俗情况与文化建设活动,因地制宜地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寻找并建立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整体发展的有效机制,延续历史传承,根植文化积淀,留住原乡特色,回应未来期待!
(环境与资源学院通讯员:蒋哲雯)走进美丽湘西,追寻扶贫干部。火热的八月,湘潭大学法学院赴湘西自治州实践团正式在湘西开启三下乡实践活动。为了解国家减贫措施的实际效果及其困境,9月1日下午,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访自来水公司驻吉首市花垣县马其洛村帮扶干部。据了解,原本僻远清贫的淳朴乡村,随着中央扶贫工作深入推进,焕发出新的活力四射。帮扶干部任职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政策,竭诚服务贫困群众,依靠各级部门和干部群众的支持,引领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向前,用自己的力量带领村民们一点一点地改变马其洛村的落后面貌。?马其洛村原属国家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内贫困户类型复杂,致贫原因多样化,脱贫手段单一,部分贫困户安于现状,脱贫动力不足。面对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马其洛村,帮扶干部毫不畏惧,挑起了沉甸甸的责任重担。
初到马其洛村,帮扶干部并不被村民看好,他们都认为他是来走个过场、镀个金的。几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村民们信服。干部们初到乍到,人生地疏,为尽快掌握村情,适应工作,他们挨家挨户走访调查,详细记录各家情况,谁家有难事,谁家孤寡老人,谁家单亲家庭,一点一滴都记在帮扶干部心里。?扶贫先扶志,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当谈及印象最深的帮扶对象时,调研人员了解到养蜂人麻清在政府产业扶贫的帮助下,以一年的时间迅速从精准扶贫户蜕变成致富小康的显著脱贫户,这些显著变化的发生,扶贫干部功不可没。?干部们以足为尺,丈量耕地方圆,每一处细节,都令随行的队员们被深深触动。短短时间,马其洛村实现贫困村整体出列。?扶贫干部下“绣花”功夫精准扶贫,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步步落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不仅让群众增加获得感,更让大家看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曙光。为扶贫一线干部点赞,为建设美丽农村喝彩!
本文来自作者[花开浅夏]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155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花开浅夏”
本文概览:中国青年网怀化8月14日电(通讯员 周佳)近日,湘潭大学乡村振兴战略调研小组赴通道县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古侗寨,就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攻坚对当地村民生活的...
文章不错《乡村湘潭大学怎么样》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