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十大琴曲之一。广陵是古地名(今江苏扬州一带),“散”为古代大曲的结构名称。因此,《广陵散》应该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从相关记载来看,这首乐曲大约出现于秦汉时期,魏晋时逐渐定型,后一度失传,到明代时,才出现在琴曲专集《神奇秘谱》中。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广陵散》即是从明代记载的这个琴谱传承而来。
相传《广陵散》乐曲表现的是战国聂政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汉代《琴操》记载的是聂政刺韩王: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遭韩王杀害,聂政为报父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并终于等到韩王召他进宫演奏的机会,他在琴腹中密藏匕首,刺死韩王,自己也自杀身亡;《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则是聂政为朋友刺杀韩相侠累,为了不连累姐姐聂嫈而毁容自杀,但姐姐聂嫈认为不应该自己怕死而埋没了“贤弟之名”,于是冒死前去认尸,最后悲哀痛绝,死于弟弟尸身之旁,体现了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关于这个故事,郭沫若先生曾创作过历史剧《棠棣之花》,赋予聂政以反对强暴、争取自由的意义,它远远超越了“重然诺、轻死生”的侠义精神。
今天我们见到的《广陵散》曲谱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6个部分;还有分段小标题,分别为“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呈现的正是聂政刺韩王的过程。正声以前主要融注了作者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作者对聂政侠义壮举的颂扬。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一种主导作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虽然《广陵散》这支琴曲源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但今天只要一提到《广陵散》,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嵇康和千古绝唱的典故。
嵇康(223—263),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魏时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幼年丧父,立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他还是“竹林七贤”人物之一,当时,嵇康、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成、王戎等人都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白眼看待礼俗之士,七位名士嗟生忧时,常常吟啸竹林,临流沐风,谈玄论道,琴阮相和,饮酒酬诗,悠然自得,世称“竹林七贤”。其中,阮籍擅写五言诗,喜怒不形于色,不问世事,“口不臧否人物”,纵酒自娱,王勃《滕王阁序》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司马昭曾欲为其子司马炎说亲,而他酣饮大醉60天,弄得司马昭无法开口,只得作罢。他的侄儿阮咸也旷达狂放,擅弹琵琶,“拂琴拨阮”,其姓遂成拨弦乐器“阮”之名。刘伶政治上信仰无为而治,一生纵酒放诞。向秀善诗赋,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儒道合一,追求逍遥,曾为《庄子》作注,未竟而卒。山涛字巨源,也好老庄学说,本与嵇康交游,做官后想引嵇康出仕,嵇康致书与其绝交。王戎好清谈,贪财好利,广置田产,积钱无数,每执牙筹昼夜计算,为时人所讥笑。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通晓文学音乐,“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他还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否定儒家“音乐治世”思想,断言音乐本身并无哀乐可言。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他弹得一手好琴,音乐史上有“嵇琴阮啸”的说法,指的就是七贤聚于竹林饮酒,兴酣时,嵇康弹琴、阮籍吹口哨,“韵响嘹亮”。嵇康长得玉树临风,形貌风度与阮籍堪称伯仲。《晋书》形容嵇康“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评价嵇康为人“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即使喝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嵇康有一张价值连城的古琴,琴徵用名玉镶嵌,琴囊用贵丝织成,这琴是他卖掉了东阳旧业才得到的。有一次,山涛趁醉想剖开琴腹,嵇康以生命相抗才使此琴免遭大祸。嵇康弹得最好的曲子是《广陵散》,曾引来许多人前来求教。据《太平广记》记载,嵇康在月华亭中独自弹琴,琴声招来一人,此人隐而不现,只在暗处与嵇康共论音声之趣,后嵇康弹《广陵散》,此人才现身,称闻嵇康奏琴“不觉心开神悟”,有相见恨晚之意:“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并告诉他此曲不得传授他人,从此嵇康心意横绝,概不授艺。
汉末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乱世,魏国的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政治斗争日益尖锐。嵇康是曹氏的姻亲,自然站在曹魏一边,反对司马氏专制。司马氏标榜儒家患想,嵇康却提倡玄学观念;司马氏拉拢名士,嵇康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景元二年(262),山涛推荐嵇康接替他做吏部侍郎,嵇康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义正辞严地声明与山涛绝交,并拒绝司马昭所给予的官职。信中说他不出来做官。有“甚不可者二”:一是“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入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二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这封信触动司马昭篡位的隐痛,他勃然大怒,对嵇康恨之入骨,但却无从下手,后来是因钟会的构陷才被获罪赴刑的。
钟会是“楷书之祖”钟繇的儿子,他党附于司马氏,得到其信任,官任黄门侍郎,被封为东武亭侯,封邑三百户。钟会甘当司马昭的鹰犬,往往不择手段,到处搜寻政敌,陷人于非罪,许多名士都成了牺牲品。钟会曾多次构陷阮籍,“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钟会主动和阮籍搭讪,问以时事,只等阮籍开口就加罪于他。但阮籍通过佯狂酣醉得以免罪避祸,而耿直的嵇康却没有这样的机心。
钟会没有做官前,曾经写过一本《四本论》,是讨论才性同异的文章。四本指的是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世说新语》中说钟会很想让嵇康赏识吹捧一下,就揣在怀里,到了嵇康家门前,却“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又怕嵇康驳了面子,不敢拿出来,而远远将书抛进嵇康院内,随即掉头跑开。他做了高官后,便衣轻策肥,宾从如云,神色得意地跑到嵇康面前炫耀。适逢嵇康正在柳树下打铁,向秀在一旁拉风箱。嵇康见钟会来了,一不施礼,二不让坐,自顾低头打铁。钟会面带怒容欲走,忽闻嵇康冷冷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悻悻对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罢,拂袖而去。嵇康的话里隐含着高傲与鄙视,听琴图钟会的话里充满了愤恨和恼怒,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此钟会恨透了嵇康,嵇康也得罪了钟会,惹下了日后杀身之祸。
嵇康的朋友吕安有个哥哥叫吕巽,见吕安的妻子长得美丽,就见色起意,奸污了弟媳,吕安之妻羞愧难当,自缢而亡。吕安回家后,从仆妇口中得知真情后,虽极其痛恨吕巽的禽兽之行,但碍于兄弟情面,只好隐忍不发,仅将事情告诉了嵇康。谁知吕巽做贼心虚,怕吕安说出这件丑事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恶人先告状,诬告吕安对母亲不孝。当时,司马昭正在标榜“以孝治天下”,因此他以“不孝”的罪名将吕安治罪下狱。吕安不服,把吕巽的丑事揭发出来,并引嵇康为证。嵇康义不负心,站出来为吕安辩诬,保明此事。司马昭却不听吕安的辩解,仍将他判处徒刑并流放到边远地区。嵇康痛恨吕巽的做法,又写下了《与吕巽绝交书》。不久,吕安在途中写给嵇康的书信也被截获。司马昭以信中有不满之词为由。又将吕安收拘,同时下令逮捕嵇康。嵇康在狱中思绪万千,写下了《幽愤诗》,回忆幼年的生活,说自己早年养下了任性的脾气,心地善良而不能辨识好人坏人。他对自己无辜遭陷表示抗议,认为自己虽然被捕,但是在道义上是正直光明的。他在诗的结尾写道:“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咏啸长吟,颐性养寿。”表明自己一旦脱离困境就将远离尘世。此时钟会立意报复嵇康,力劝司马昭杀掉他:“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康为虑耳。”又说当年毋丘俭起兵时,嵇康就打算响应,只是山涛劝说数次才作罢。现在嵇康和吕安言语放肆,诽谤经典,应该趁机杀掉他们,以淳风俗。于是,在钟会的中伤挑拨下,景元三年(263),司马昭以“乱政”罪名下令判处嵇康死刑。当时,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为其求情,要求赦免嵇康,愿以嵇康为师,司马昭终不许。嵇康赴难刑场,从容澹定,索琴弹奏《广陵散》,“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抚琴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慨然赴难,年仅39岁。其壮举令“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一曲《广陵散》,慷慨悲壮,哀恸人心,终成“千古绝唱”。
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至今。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的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重回人间。
《广陵散》旋律激昂慷慨、悲壮雄浑,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充满戈矛杀伐之气的悲歌。它因聂政的故事而拥有了复仇血腥的音乐基调,更因嵇康的就义而成就了激昂悲壮的文化内涵。它直接与一个人的生命紧紧相联,直接与一种浩然正气、反抗精神贯通一体,张扬了魏晋士人特立独行、不畏强权的风骨。嵇康高洁,又并非清心淡泊到忘怀世事,他用生命诠释了音乐,音乐成了他生命的绝唱。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扬古今的。
**《功夫》里面的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是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广陵散》是一首叙事曲,今人所听到的此曲,传为嵇康所作,曲作者嵇康借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抒发自己的抱国之心和对政局的不满。《广陵散》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八段六个部分。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人们一般都知道“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的文学才华,却不知道他精琴艺`通音律`善作曲的音乐才华,实在不在文学才华之下。然而,这样一个奇才却惨死在司马昭的屠刀之下,临邢含恨操琴,一曲《广陵散》,表明了嵇康至死不屈服于司马昭*威的骨气。
《广陵散》是一首古曲,最早流传在东汉末年的广陵地区(即公安徽寿县),故此而得名。自小喜爱音乐,弦管丝竹样样能行,对琴犹钟的嵇康,十分喜爱这首乐曲,他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乐曲进行了加工发展。关于嵇康如何学得这首古曲,有过这样一段传说:
有一次,嵇康去游洛西,因天色近晚,就留宿在华阳亭。深夜,正在他弹琴消闲时,忽然闯进一个自称“古人”的不速之客,此人与他大谈音律,还奏了一曲《广陵散》。嵇康一下就被乐曲铿锵有力的旋律抓住了,请求客人教授,客人答应教他,但有个条件,要他发誓不再传别人,也不得说出是谁教授的。
这个故事虽然不太可信,但会弹《广陵散》的人却是事实。嵇康因弹此曲最有心得,所以历史上就把《广陵散》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了。至于这首曲子的内容,后世许多琴家都认为与聂政刺韩王的传说有关。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他的父亲被韩王杀害,父亲死时,聂政尚在母腹。长大后聂政知道了父亲被害的遭遇,决心为父复仇。他上泰山刻苦学琴,并有意改变了自己的面貌和声音。10年后返回韩国,在离皇宫不远的地方弹琴,行人无不驻足而听,据说连牛马也停步不前。这消息转到韩王耳里,韩王于是召他进宫演奏。聂政趁韩王沉浸在琴声中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向韩王,韩王中剑身亡,聂政终于报了杀父之仇。为了不连累母亲和姐姐,聂政毁了自己的面容壮烈死去。郭沫若同志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广陵散》所表达的情感确实与这个传说所包含的情感有不少相通之处。乐曲中的反抗精神自然引起笑傲山林的嵇康的共鸣,他把对恶贯满盈的路人皆知的司马昭的痛恨全都凝聚在乐曲中。司马昭很想利用嵇康的才华`名望为自己服务,多次要他出来做官,嵇康却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的好友山巨源因劝过他出来做官而收到嵇康的绝交信。司马昭对嵇康的拒绝自然怀恨在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嵇康终于含冤入狱。在狱中嵇康写下了《幽愤诗》作为自己的绝笔。
公元263年,一个秋天的上午,洛阳东门外,嵇康席地而坐,安详地调好弦。几声激越的高音顿时划破死寂的空气,琴声时而压抑幽愤,时而激昂慷慨。刑场上聚集的3000太学生无不挥泪流涕,感叹唏嘘。一曲弹罢,嵇康无限感慨地说:“这《广陵散》如今就要绝响了……”
《广陵散》失传了,但嵇康临刑不惧,弹琴述志的故事致函载入史册,千古流传。
乐曲一开始,仿佛是若有所感所思,有种推敲和辨认的等待,沉稳、倏然,音色悠扬清澈、不着尘污。但是仅略做迟疑,音色陡然下落,情绪随即一层层推开,虽然节奏依然有条不紊,但揉弦时毫无迟疑,充满了决断和帷幄。行至乐曲中段,音调突然上扬,并很快将此乐句做以反复,似用来强调语气,仿佛一石击开千层浪,一种凛然的霸气、一束清矍的孤傲,跃然而出。曲中的顿音似是斩钉截铁之念已捻熟于胸。随着乐曲的推进,琴声变得萧瑟、激昂,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到高潮时,琴弦弹拨得密不透风、节奏急促、气氛紧张,音律振荡之间有种遮掩不住的兵戈戎马之气,流露出一派昂扬不屈的气节。像烈酒盈杯后一饮而尽的飒爽,像洒酒于足下方寸之地以敬鬼神的悲切和决然。勾、挑、揉、打、抹等手法的变化,揉在琴声中,令乐曲有了万般变化着的丰富音色和跌宕起伏的气韵,让人目不暇接,神魄随之飞扬。那些铿锵的音符,仿佛是从琴弦上飞溅而出,夹杂着力量和激情喷涌迸发,一泻千里,有种掷在耳中都感疼痛的结实。
可以想象嵇康临刑时弹奏《广陵散》时的酣畅和沉浸。高士之所以高,最在气节。那种从容,尽释满怀的抱负,将生死掷于身后的铮铮铁骨,面对一生的感慨,唯有指下寥寥数根琴弦,代舒情怀。能解《广陵散》的词句,莫过与嵇康自己的诗作:“凌高远盻。俯仰咨嗟。怨彼幽絷。室迩路遐。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据说嵇康有一把名贵的古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免遭大祸。可以想知嵇康是将琴与性命等同相看。不过以嵇康之清高,不会为物所束,只是琴亦有魂魄,好琴亦为性命相惜的知音。此琴与嵇康共喜共忧、同歌同叹,相与相伴,琴与抚琴者相知相通,此种气血之交融,非言语能表述。所以嵇康才有临刑抚琴唤《广陵散》,其间的激愤、嗟叹与凄然,让人动容。
特殊的时代造就当时艺术的气质,我一直认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里,艺术才能做得原汁原味,换了个时间地点,只能想象,只能尽力去贴近以求抵达精髓,而永远无法企及原貌。所以嵇康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后叹曰:此曲“于今绝矣”,指的也并非是曲谱失传,而是指弹此曲其人其心其志,再难有同此情此境者!疾风方蹴就劲草之狂,此为《广陵散》之高绝也。
出自古曲《广陵散》。
原曲文为:
一曲肝肠断,轻羽此去莫留连,更有南国花正好,莫向白苹洲上独叹秋水寒。
二曲肝肠断,深院梨花相谢早,五马罗堂久徘徊,油壁桐车载君去,去时盈盈红泪满红绡。
三曲肝肠断,落花为雨侬为愁,秋千架上看笑靥,而今都随海棠瘦,唯自弄笛别院忆兰舟。
四曲肝肠断,琵琶不语琴绝弦,鹦鹉架前说心事,垂画双立秉烛观,但得青鸟传信与香媛。
五曲肝肠断,往事何堪忆从头,剪花笑谈灯影瘦,而今红螺渐蒙愁,明月华衫霓裳能记否?
六曲肝肠断,欲倾心事无所藉,还自南园抚霜枝,云台黛色苍烟里,问君此去还谋定佳期?
扩展资料
《广陵散》是十大古琴曲之一,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
金庸的《笑傲江湖》第一卷第八章也有对《广陵散》的描述:嵇康死后广陵散失传。曲洋想《广陵散》又非嵇康所作,晋代之后没有,难道晋代之前没有吗?为此曲洋发掘西汉和东汉两朝皇帝和大臣的古墓,一连掘了二十九座,终于在蔡邕的墓中觅到了《广陵散》。
曲洋和刘正风引用《广陵散》中最精妙的一段,创作出《笑傲江湖之曲》。
《笑傲江湖之曲》又经过多次改编。其中最为经典的要数1996年香港著名音乐大师胡伟立先生,根据古曲重新创作的《笑傲江湖琴箫合奏曲》。
该曲节奏快而鲜明,非常符合令狐冲狂放不羁的性格。一琴一箫,既表达了曲洋、刘正风惺惺相惜的友情,又表达了令狐冲、任盈盈缠绵悱恻的爱情。这首曲子作为《笑傲江湖》的配乐已成绝响。
《功夫》中周星驰有心的选用了《广陵散》,除了可以表达**所需的感情外,也是对金庸,对中国武侠功夫的一种致敬。
本文来自作者[静云]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899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静云”
本文概览:古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十大琴曲之一。广陵是古地名(今江苏扬州一带),“散”为古代大曲的结构名称。因此,《广陵散》应该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从相...
文章不错《《广陵散》为什么是千古绝唱?》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