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理由如下:
人的全面发展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这一观念源于他对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在促进个体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的深刻认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高度文明素质、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
和谐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过程,通过和谐的教育,使学生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教师角色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引导者、陪伴者,发挥教育者的作用,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他将教育视为一种生活过程,提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德育优先原则,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德育优先,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他强调,学校应当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公民。
爱国主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他主张学校应当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核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认知、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这一思想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
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教育学生要关心人,他说:我认为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他又说我们内心中应当对人,对他人的身上的良好开端,具有无限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点像我国古代孟子的心善说,认为每个人生下来是善的,至于社会上有的坏人,那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恶劣环境的影响,教师应该相信纯洁相信学生这种信念,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
教师要相信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的对待给学生的评价,但是在我国的现实中,觉得多数教师都是热爱学生的,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不那么热爱,有些教师只爱一部分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从而有些学生受的损害。
我们现在的教育受到的升学压力很大,升学是重要的,是每个家长都期望的,但是如果从我国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考虑,升学就不是唯一的。
苏姆林斯基曾经意味深长的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有些老师起早贪黑,辛辛苦苦的备课教学,但是脑子里想的却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眼睛里盯着的却是学生的分数,很少思考和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缺乏方向,孩子将来能否成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新能力的人,都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说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就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当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记忆,都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23年,一直坚持不脱离教学,不脱离课堂,同时他还担任一门课的教师,兼任班主任,兼任班主任从一年级十年级学生毕业。23年当中,他长期直接观察的学生有3700多人,他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并且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
他提出了这样的三项要求: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读的书。
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所以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就不是类同的。个性的发展,首先源于兴趣学习,我们教育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他就会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事,就会以苦为乐,刻苦钻研。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非常深刻,这段话是不是就要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小学毕业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兴趣和特长,那么这个孩子以后就注定是碌碌无为的吗?那么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责任重大呢?
当孩子长大成人了,走向社会回忆小学生涯的时候,会不会对我们小学老师产生怨恨?为了避免遗憾,避免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小学教师真的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还要爱每个孩子,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应该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歧视鄙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上面没有特长,那么我们就培养他其他方面的特长,比如说劳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如果这些都没有,我们要把他们培养一个具有优良品质的人,那也是小学生涯中我们小学老师做出的最大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成长,他说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统一,在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他们的价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孩子,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花期不同,但最终都会开出属于自己的小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在继承前人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生产与社会实践的需要,强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诸因素的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他们的个性结合起来,对指导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人道主义,让学生惬意学习。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其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在和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优化育人环境,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去从事的活动。建立开放式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提倡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开束缚学生成长的各种羁绊,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教育民主气氛,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开展丰富的、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提供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丰富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已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到充分表现。
(二)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和谐教育必须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为辅助,使学生受到专业素养和气质性情的熏陶,在提高教学现代科技含量的同时,大力加强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协调发展,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主体意识又有健康人格的和谐的人。主体意识是人全面发展的原动力,要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体验人的生存意义,增强主体能力;健康的人格包括人格的独立性、兼容性和进取性,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德才兼备、情知交融、手脑结合、心身和谐,实现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多元评价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谐教育应当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应只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改革单一评量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采用个性化的、个别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谨慎的评价体系, 将对学生的尊重与对他们的要求和对他们的信任相结合,给予学生二次评价的机会;实施评价时,不唯知识,不唯分数,把对知识的评定与对学生其他素质的评定结合起来。
(四)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会欣赏,肯定每一个学生;学会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应该有好坏之分,没有先进后进之分,教师要用善良的心灵去塑造每一个学生,对淘气的学生采取包容、激励、赏识的态度。教师要理解学生的需要,理解学生的想法,要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理解自己,而不是强迫命令;教师要采用信任和尊重的原则,用一颗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从内心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所长、都有当好学生的愿望、都有变教育客体为教育主体的可能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和谐教育。
本文来自作者[雁兰]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67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雁兰”
本文概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理由如下:人的全面发展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这一观念源于他对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深刻...
文章不错《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