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文学院有哪些有名的老师

武汉大学文学院

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893年张之洞在自强学堂设置的“汉文门”,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正式命名为文学院,闻一多担任院长。1953年,国家院系调整,组建新的中文系。1997年重建文学院。1999年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等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恢复文学院的建制。

学术前辈的足迹

武汉大学文学院的优良传统,得力于一代代学人的精心打造,凝聚着前辈们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品格。

1918年至20年代末,是武大文学院的初创期。先后在文学院任教的著名学者有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等,他们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侃教授师从章炳麟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他与章氏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对武大文学院的学术研究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30年代至建国前夕,是武大文学院的成长壮大期。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曾在文学院任教。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成为文学院的优势学科,刘博平、刘永济教授分别作为这两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成就卓著,声名远播。

50年代为武大文学院的鼎盛期。这一时期,全院教师锐意进取,注重学科建设,不但巩固和发展了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优势,使之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而且着力于中国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大量扶植和引进人才,使这两个学科在全国颇具影响。当时,文学院教师队伍阵容强大,人才济济,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五老八中”的具体成员前后略有变化,主要有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沈祖棻、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张永安、缪琨等。由于具有群体优势,文学院的教学科研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后继者的成就

八十年代以来,文学院解放思想,发奋图强,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硕士点在全国研究生培养专业调整前即达10个之多,几乎覆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也引人瞩目:以黄焯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汉语史学科于1981年获准设立博士点,成为全国最早的博士点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陆耀东等先生带领下迅速发展,于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积极引进中青年学者,学科力量得到快速充实,于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展现出蓬勃喜人的发展态势。2001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文学院正式设置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经过不懈努力,文学院以国内高校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新的步伐。2004年。在国家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强。

学院简介

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0.3%。下辖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院党政办公室、资料室等机构。院内学科分布合理,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学科。每个学科均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和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班(与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合办)

院内现有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文、史、哲合办),3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字典籍与整理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还有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中心、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心、应用中文研究所、写作研究所、明清文学研究所、闻一多研究室、黄侃研究室。

文学院学术力量雄厚,新时期以来,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如陆耀东、易竹贤、陈美兰、孙党伯、郑远汉、宗福邦、杨合鸣等教授,以及已故的龙泉明、李步嘉教授。现有中青年知名学者:於可训、陈国恩、昌切、樊星、方长安、张思齐、涂险峰、赵小琪、尚永亮、王兆鹏、李中华、熊礼汇、陈文新、陈顺智、张荣翼、李建中、卢烈红、萧国政、赵世举、杨逢彬、骆瑞鹤、罗积勇、万献初等教授,他们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今年28岁的邓鹤翔,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不到30岁就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年轻的正教授,他的经历引来大批网友关注,但同时也有不少质疑之声。人民网记者试图联系邓鹤翔本人,但被告知其正在国外参加学术研讨会。卢昌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副教授年轻化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人才选拔要不拘一格,年龄不是问题,我们主要看重的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  年轻教授在武大并非个例 45岁以下教师超过60% ?  据报道,像邓鹤翔这样年轻的80后正教授和副教授,武汉大学一共有100余位,其中10多余位是正教授。 ?  卢昌宁告诉记者,国家实施“****”以后,各地和各学校都有相应的引才计划,重点是中青年。武大的引才计划引进了不少“类似邓鹤翔这样的很优秀的人才”。另外,武大重视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武大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60%,这占很大的比例。学校共有3600多名老师,45岁以下的就有2100多位,有相当一部分是30多岁的青年教师”。 ?  卢昌宁说,武大引进教师,有三个“三分之一”:海外三分之一,校外三分之一,校内三分之一。对青年教师的资助力度也比较大,每年会遴选资助100名左右“珞珈青年学者”,候选人的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 ?  邓鹤翔成教授通过了“三关” ?  针对网络上关于邓鹤翔教授职称评定的质疑,卢昌宁回应称,正副教授,首先是岗位聘任制。根据需要,设若干个岗位教授,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聘任条件。“教授岗位主要是看学术水平,是否发表高水平文章,另外就是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的情况,还包括教学能力。在学校不只是从事科研,还有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满一定的课时”。 ?  据卢昌宁介绍,邓鹤翔的教授职称评定经过严格考核:先由所在学科学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对他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做出评价,看其在对应教授岗位的条件是否符合,教学科研能力是否具备;然后由若干教授进行集体票决,得票率须超过三分之二;另外,在学校层面,特别是对海外引进人才,专门有一个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进行最后把关。 ?  “专家顾问组里还有校外的专家,学校给教授的岗位绝不是随便给的,尤其是正教授。” 卢昌宁表示。 ?  邓鹤翔4月已到岗 将给本科生上课 ?  谈及对邓鹤翔的印象,卢昌宁说,首先是学习背景很好,他从中学到大学再到出国留学都是很拔尖的人。“他中学的时候就很优秀,本科读复旦大学,复旦毕业以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研究生,博士毕业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劳伦斯重点实验室搞做了三年的博士后,主要是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成果非常突出。大家都知道他的简历,在《科学》发了两篇文章和《自然》化学子刊发了一篇文章,这是很不容易的”。 ?  “他是武汉人,本身也很愿意在武大工作。”卢昌宁表示,“邓鹤翔来我们武大工作是双向选择。” ?  据悉,邓鹤翔已于今年4月全职到岗。“教授的课程,大的专业是无机化学,具体到教学任务,肯定也会给本科生上课。”卢昌宁透露。

本文来自作者[松间漱玉]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284.html

(36)
松间漱玉的头像松间漱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松间漱玉的头像
    松间漱玉 2025年08月06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松间漱玉”

  • 松间漱玉
    松间漱玉 2025年08月06日

    本文概览:武汉大学文学院历史沿革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893年张之洞在自强学堂设置的“汉文门”,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正式命名为文学院,闻一多担任院长。1953年,国家院系调整,...

  • 松间漱玉
    用户080606 2025年08月06日

    文章不错《武汉大学文学院有哪些有名的老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