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
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
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
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
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
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67.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
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
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
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
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
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
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
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26.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
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78.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
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
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
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
(二)论文
◆1986年
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
◆1989年
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
◆1991年
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
◆1996年
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
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997年
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
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
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
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
◆1998年
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
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
◆1999年
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
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
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0年
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
◆2001年
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003年
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
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
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004年
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
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
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
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
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
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
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
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
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
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
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
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
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
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
◆2005年
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
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
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
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
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
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
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
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
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
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
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
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
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
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
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
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
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
◆2006年
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
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
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
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
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
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
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
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
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
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
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
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
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
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
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
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
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
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
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
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
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
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
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
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
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
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
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
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
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
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参考文献
[1] 王传顺. "星期五"所隐含的圣经原型[J]. 井冈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9(5):44-46.
[2] “一本男孩必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J]. 小学阅读指南:3-6年级, 2011(8):48.
[3] 杜海霞, 王海燕. 《福》与《鲁滨逊漂流记》的互文性解读[J]. 考试周刊, 2011(16):30-31.
[4] 陈明安. 《鲁滨逊漂流记》,《白鲸》和《老人与海》中海洋的蕴涵和启示[D].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5.
[5] 段绍俊. 《鲁滨逊漂流记》带来的启迪[J]. **文学, 2010(7):119-120.
[6] 张文丽. 《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意识[J]. 文教资料, 2009(28):20-21.
[7] 钟素花. 《鲁滨逊漂流记》的二元解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3):95-98.
[8] 杨丹. 《鲁滨逊漂流记》的自立精神与教育[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8(5):66.
[9] 刘建军, 刘雪峰. 《鲁滨逊漂流记》艺术世界的象征意义[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4):74-77.
[10] 王琴, 徐剑. 《鲁滨逊漂流记》译本叙述话语的描写研究[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28(1):108-111.
[11] 杜苗苗. 《鲁滨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理想空间建构之比较[J]. 丝绸之路, 2011(22):94-95.
[12] 冀桐, 吴丰瑜. 《鲁滨逊漂流记》与成人仪式[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2(2):64-69.
[13] 蹇昌槐. 《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6):46-51.
[14] 牛红英.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J]. 外国文学研究, 2007,29(5):84-89.
[15] 牛红英, 薛丰艳.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118-121.
[16] 许海萍, 龚金莲.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及物性分析[J]. 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11):393-394.
[17] 张红梅.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启蒙思想窥探[J]. 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6(4):83-85.
[18] 田芳. 《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的自然观[J].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1(10):53-54.
[19] Li'An L. Revamping Canonical Novel:The Case of Robinson Crusoe[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7(1):25-48.
[20] 杨槟. 北村与笛福小说的叙事策略比较[J]. 韶关学院学报, 2009,30(8):10-12.
[21] 朱彦. 从《鲁滨逊漂流记》和《蝇王》看英国荒岛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元素[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23(7):96-100.
[22] 孙慧玲. 从经济人到政治人——格列佛对鲁滨逊的超越[D]. 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9.
[23] 沈渭菊.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J]. 当代小说(新诗文), 2008(5):47-49.
[24] 许存勇. 从宗教的视角来解读鲁滨逊的成长[J]. 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11):624-625.
[25] 许克琪. 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2(2):99-103.
[26] 聂淼, 蔡圣勤. **《荒岛余生》中的互文性解读[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36):208-209.
[27] 苑冰冰. 后殖民视角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D]. 山东大学世界史, 2008.
[28] 孟宪丽. 基于后殖民视角下的鲁滨逊形象剖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9):198.
[29] 王琴, 徐剑. 基于语料库的《鲁滨逊漂流记》译本翻译规范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4(4):48-51.
[30] 周庭华, 魏文. 解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J]. 长沙大学学报, 2005,19(6):109-110.
[31] 仲冲, 高文惠. 经典的反话语:《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重写[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3):67-69, 72.
[32] 郭爱莲. 境遇相近,结局不同——《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的对比研究[J]. 时代文学, 2010(7):88-89.
[33] 韩瑞辉. 库切小说《敌手》中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4):38-42.
[34] 张云霞. 鲁滨逊“自我”身份研究[J]. 考试周刊, 2011(77):24-25.
[35] 杜曼?叶尔江.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表现的笛福宗教观[J]. 甘肃高师学报, 2003,8(6):31-33.
[36] 树沐. 难以掩盖的人类发展史-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别样解读[J]. 华章, 2011(6):45.
[37] 杨瑶. 试论《蝇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移位"性叙述[J]. 新余高专学报, 2008,13(4):42-44.
[38] 杨天地. 试论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J]. 时代文学, 2011(14):39-40.
[39] 张玲. 探索与开拓——论人文主义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D].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3.
[40] 郭爱莲. 相似的开端不同的结局--《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对比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5(1):115-116.
[41] 崔维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完美结合——对《鲁滨逊飘流记》的再解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8(3):46-49.
[42] 许克琪. 英国荒岛文学两部代表作品的后殖民解读[D]. 东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6.
[43] 王华. 中世纪骑士文学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J]. 海外英语, 2010(2):110-111.
[44] 王华. 中世纪骑士文学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J]. 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0(1):110-111.
本文来自作者[钭玉轩]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031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钭玉轩”
本文概览:(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
文章不错《杜学元的科研成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