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是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的佛教圣典及其注疏等所用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印度中期雅利安语中,初期地方语(Prakrit)之一。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圣典的称谓。如觉音将根本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及至近代,始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巴利语的介绍
从字面上来看,巴利( Pāli),是线、行,或是文章、经典的意思。
据锡兰上座部佛教的记载,现存的《巴利语大藏经》就是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巴利语:Mahinda,梵语:Mahindra)带到锡兰去的版本,所以巴利语也就是摩揭陀语(Māgadhā nirutti,Māgadhikā bhāsā)。另据季羡林考证,根据语言学的特征,巴利语应是属于古印度西部的方言,与流行于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
在巴利语和半摩揭陀语之间有很多显著的相似性,半摩揭陀语是保存在古代耆那教经典中的古老形式的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同巴利语在类似要点上不同于阿育王题刻的东部俗语。例如,半摩揭陀语也不把r变更为l,并且在名词变格中至少在很多押韵的地方显示了结尾-o而非东部俗语的-e。这种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因为耆那教的第24代祖师大雄和释迦牟尼佛在相同的地域(摩揭陀国)传教。
巴利语(IAST/ISO 15919: Pā?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是由摩哂陀的母亲在印度西方所用的俗语,在阿育王时代,摩哂陀将上座部的三藏圣典传往古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在公元四世纪以僧伽罗语记录后,在公元五世纪,觉音尊者将僧伽罗三藏及注释书转译为巴利书写语。巴利语可以用各种字母书写,比如婆罗米字母、天城文字母,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的英国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所采用的适用于各种印度语言的拉丁字母转写。
本文来自作者[水云]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897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水云”
本文概览: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是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的佛教圣典及其注疏等所用...
文章不错《巴利文的概况》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