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孔子主张以仁、礼为原则,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所以愤怒斥责“乡原”。(意对即可)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间不搞小动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言之有理即可) |
中国文化在全世界,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哪儿?有汉学家就说:和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和谐是一种建立在不同之上的和谐。说的便是这句话。
中国人允许“不一样”,我们可以信仰不同、目标不同、追求不同,但是我们大家可以和谐相处,此为“和而不同”。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你必须和我一样,这种想要“相同”导致的结果,反而是“不和”。
宗教战争为什么这么厉害?宗教战争一旦打起来,比世俗战争杀人更可怕,因为参与战争的这些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觉得对方并没有理解真神的意志。甚至同一个宗教只要分成2个教派,战争起来比和异教的征伐更加残酷。
这就是“和而不同”的意义。
《晏紫》中讲过,齐王问晏婴,什么叫做“和”?晏婴说:譬如调羹。以水调水,以羹调羹,都调不出一碗羹汤来。只有以水调羹,不同的内容,才能够调出羹来。否则,没有了不同,消除了差异化,又怎么能够创造出不同的食物来呢?不同的东西相配、调和,才叫做饭。
墨子追求的,便是“尚同”。墨子尚同,孔子求和。墨子的理想,就是大家都一样。原因是,墨子的生活环境和孔子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孔子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中上层,墨子生活在下层。上层的人是从上往下看的,他追求和谐,他希望能够大家可以不一样,因为“不同”对于上层来讲,是有利的。但下层是从下往上看的,他们不患寡而患不均。从下往上看的时候,追求的就是“一样”,均贫富。因此,墨子重视的是平等,孔子追求的是和谐。
事实上,如果我们采用墨子的这种方法,社会经济是得不到发展的。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就是来源于人们能够看到不同的希望,努力了,就能和别人不一样,那假如大家都像墨子那样,你再怎么努力,都是拿回来分给大家,保证大家都是一样的,人的私欲就会导致这个社会的发展会停滞。
这就是孔子所说和谐文化的作用。所以,中国人的和而不同,对于整个世界的贡献是极大的。我们没有向外侵略的文化,我们没有逼着别人认同我们的意志,我们尊重对方有不同的东西,但是不排除我们能够和谐相处。
公司当中,凡是讲创新,凡是讲领导力,当中一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叫做:拥抱不同。就是我们的团队组成成员个性完全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能力不一样,大家能够相互尊重,取长补短我们才能够让这个组织焕发出生命力。
但如果我们质疑为什么别人不认同我们自己的观点,吵架,导致不和谐,那就证明我们没有理解什么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特别讨厌乡愿,孔子说“恶乡愿之乱圣人,恶紫之夺朱”,意思就是紫色和红色很接近,红色叫“正红色”,此为正派,紫色和红色混淆,孔子讨厌“紫之夺朱”。“恶乡愿之乱圣人”,乡愿看起来很像圣人,乡愿的特点就是老好人,谁都不得罪的人,很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一个圣人。
所以,如果整乡里的人都说这个人好,孔子就怀疑很有可能是个乡愿,这个人很可能就不干事儿,整天就做老好人,到处卖好。
但,如果一个人性格张扬外露,虽然他愿意做事儿了、但得罪人,乡人皆恶之了。孔子就会觉得,所有人都说他坏话,都说他不好的话,这也不对吧。这就说明这个人工作方法有问题,或者做的事儿根本就都是错事儿。
那么,有分辨力的人说你好,本身就不好的人说你坏,那就基本上证明,这个人是个好人了。
这样理解的话,就很好理解了。但可操作性并不大。
因为“羊群效应”。一乡里的人舆论管理,这些人的舆论是很难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的,最重要的是,发布这些舆论的人,我们没法评判他的好坏,他很有可能是个好人,但他糊涂;他很有可能是个好人也不糊涂,但他掌握的信息并不对称。所以,孔子所说的这个方法也是很难以实现的,因为善于不善难以区分。
那么,事情也不是绝对的,这句话好用的时候,就是当我们在面对舆论的时候,我们要去寻找背书,陷在舆论的环境当中,大家不知道你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你需要让那些好人站出来说你是好人,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就能够理解到,可能是对的吧。
但舆论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好人做出错误的判断,真的太常见了。在任何一个大事发生的时候,言论就会撕裂,大家都会分群,产生争辩,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等,大家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是对的,接着便发生争吵。其实大可不必。
所以,我们要小心羊群效应,小心不负责的言论。
本文来自作者[所美含]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769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所美含”
本文概览:(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孔子主张以仁、礼为原则,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所以愤怒斥责“乡原”。(意对即可)...
文章不错《小人同而不和的例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