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以下这些心理学家归入一类,主要是他们在人格心理学、精神病学等方面有巨大贡献。其著作也大多偏向于个人(病人)自身的成长和健康,追求幸福等。
所以与其读一些毒鸡汤之类的著作,还不如读读这些正规心理学家的“自助类”书籍,这里“自助类”加引号是为了让你不要与市面上没有任何实验和科学基础的自助类书籍搞混。
首先推荐的就是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
看过《女性瘾者》(不要问我片源)才知道,塞利格曼是犹太名字,马丁也是出生于犹太家庭,意思是幸福的人,简直就是与马丁·塞利格曼所推动的积极心理学有注定的联系。
回到正题,塞利格曼(下文无特别说明,指的是这位心理学家,而不是**中的那个人)早年研究的是“习得性无助”而知名,也就是说我们生活越遭殃,越觉得无助,越不可能走出困境。
如果能够改变无助感,岂不是能让很多处于困境的人从困境中走出来,于是塞利格曼着手推动积极心理学(见我的文章 《再次强调这不是鸡汤,而是积极心理学》 )。
后来成绩斐然,不仅他当选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还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正能量”热潮。
塞利格曼中文翻译过来的书已经很多了,有点情绪问题,或是走不出困境的人,可以拿过来阅读阅读。不要担心有人说你喝鸡汤,可以冠以“积极心理学”来反驳。
契克森米哈赖的姓氏虽长,但理论很短,用“心流”二字就可以概括。
我发现他也是通过读塞利格曼的书,顺势就了解了一下其他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通过给研究者带上一个呼叫器,这个呼叫器可能在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想起,然后让你填写一份问卷表。
契克森米哈赖发现,人们在专心做某事的时候,就能达到一种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他称之为“心流”。
不过后来读他的其他书的时候,并没有被这种理论所震撼。主要是因为我一直有个疑虑,如果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比如杀手在切割被害人尸体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心流,那么此心流与我们普通人工作时候体会到的心流有何不同?
所以,我本人倒是对他的理论并不是感冒。倒是他的研究方法,值得提倡,这是与实验环境下进行对照研究完全不同的“自然研究法”。在后来的《进化论与生活》一书中,戴维·斯隆·威尔逊倒是对米哈尔的研究方法赞赏有加。
亚伦·贝克是认知行为疗法(CBT)之父。记得塞利格曼在说到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案中,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认知疗法也算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但认知疗法要求你总得去找个精神病医师去治疗,所以亚伦·贝克的CBT疗法启发了塞利格曼,塞利格曼提倡一种更为简便和易行的方案,就是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具体不做介绍,也可以采用冥想内观等方式。
可以说,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疗法,在治疗这些精神疾病上,基本没什么卵用。而亚伦·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却是一种被证明为有效的方案。
亚伦·贝克的作品被翻译为中文的有不少,像他与丹尼丝·戴维斯(Denise D.Davis)和阿瑟·弗里曼(Arthur Freeman)合著的《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还有《这样想,你才不焦虑》、《焦虑症和恐惧症》(与加里·埃默里合著)
除了《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更像是给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专用的书籍之外,后面几本都是不错的自助类图书,特别适合有些忧郁症、焦虑症的朋友。
丹尼尔·吉尔伯特做的是 社会心理学 和 认知心理学 ,但他重点关注的却是个人对于幸福的认知,及其社会影响。因此,就把他与这些人格心理学家放在一起。
2006年吉尔伯特所著的《哈佛幸福课》(原名Stumbling on Happiness,中文译本于2011年出版)成为了畅销书,因此吉尔伯特不仅在同行领域,在美国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也留下了很大的影响。该书风趣幽默,又不乏真知灼见。
除此之外,他的《心理学》(第三版,与 丹尼尔·夏克特、 丹尼尔·韦格纳、马修·诺克 等人合著)也有中文版面世。
在TED上,吉尔伯特也做了不少讲座,有兴趣的可以搜来看看。
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翻译为中文版的书目前只看到这一本《棉花糖实验》。但米歇尔的这个“棉花糖实验”,真的已经在其他心理学书籍中被广泛引用,特别是讲到人格特质的形成时。
“棉花糖实验”很简单,就是问小孩子如果现在吃就给一个棉花糖,过一会吃就给两个。实验主要分析的是小孩子在面对棉花糖的诱惑时,能否忍得住,这种自控力对于今后的成长极为重要,凡是那些忍住诱惑,具备自控力的孩子,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较为出色。
米歇尔发表过200多篇论文,和4部书籍。除了最新的这本《棉花糖实验》(原作2014年出版,中文版2016年)之外,还有《人格与评估》(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196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人格导论》(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1971年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以及《心理学基础》(Essentials of Psychology,1977年第一版、1980年第二版)都未有中文。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有这类异常人格的人敏感多疑,他们总是妄自尊大,而又极易产生羞愧感和耻辱感。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目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法,即心理治疗和生物医学治疗。尽管目前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已取得了一些进步,找到了有效改善症状的方法,但对人格障碍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根据人格障碍者的不同特点,帮助其寻求减少冲突的生活道路。
早年生活经历与成年期诊断人格障碍的间隔时间很长,这给有关研究带来了困难。由于缺乏科学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建立的有关理论都是基于成年阶段的回顾性叙述或基于精神分析的解释。在下文探讨病因时也提出了这些理论,这是由于近来其颇具影响力,然而并无证据支持这些观点。尽管从科学角度来看精神分析理论有一些缺点,但大部分临床医生仍同意童年经历与人格障碍有一定的病因学联系。一种公认的良好的操作方式是对童年经历进行评估,并用常识判断是否有任何童年经历可能导致了异常人格的形成。例如,反复遭到双亲强硬拒绝可以解释病人自尊的缺乏。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偏执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知之甚少。有研究者报告,偏执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分裂症先证者的一般亲属中较普通人群中更为常见等,但其他研究者尚未证实此发现,Camcron提出了这一障碍的核心特征之一,即缺乏信任感,这是因其长期缺乏亲情和保护所致。但这一观念尚未被认识。
本文来自作者[晁云龙]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751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晁云龙”
本文概览:把以下这些心理学家归入一类,主要是他们在人格心理学、精神病学等方面有巨大贡献。其著作也大多偏向于个人(病人)自身的成长和健康,追求幸福等。 所以与其读一些毒鸡汤之类的著作,还不...
文章不错《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著作推荐(人格方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