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原文:
我到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去的时候,一路上借宿农民的茅屋,睡在他们的土炕上(在弄不到门板那样的奢侈品的时候),吃他们的饭,同他们谈话。
他们都是穷人,心地善良,殷勤好客。他们有些人听说我是个“外国客人”便拒绝收我的钱。我记得一个农村小脚老太太,自己有五、六个孩子吃饭,却坚持要把她养的五、六只鸡杀一只招待我。
“咱们可不能让一个洋鬼子告诉外面的人说咱们红军不懂规矩,”我听到她同我的一个同伴说。我知道她这么说并不是有意无礼。她除了“洋鬼子”以外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称唿来叫我。
我当时是同傅锦魁一起旅行,他是一个年轻的***员,由外交部派来陪我上前线。象在后方的所有***一样,傅因有机会到前线的部队里去而很高兴,把我看成是天赐给他的良机。
同时,他直率地把我看成是个帝国主义分子,对我整个旅行公开抱怀疑态度。但是,在一切方面,他总是乐意帮忙的,因此后来没有等到旅行结束,我们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此文出自美国·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创作背景: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概括:主要讲述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及其家庭因长期被剥削压迫,而不堪忍辱负重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2020年4月,《红星照耀中国》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领袖和红军将领,斯诺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人的原因。对***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
作品评价:
美国作家迈克尔·沙勒:“第一个公布长征真相的西方人是与毛泽东谈过话的年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经典性叙述,至今仍是有关长征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有一本书,曾是外界了解中国***的唯一书籍,它让世界第一次完整的读到了中国***的目标与信念。当时的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对于中国***和苏维埃政权都长期溺于流言和揣测中,埃德加·斯诺用记者求真的信念。
1、第六章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2、章节概括的写作思路是运用自己的概括能力写出每一章节的意思。《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 3、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本文来自作者[友卉]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740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友卉”
本文概览: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原文:我到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去的时候,一路上借宿农民的...
文章不错《《西行漫记》的第七章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