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保寿,原名应祥建,字昌业,生于1883年1月15日。原籍温岭市岙环镇兰公岙村,1926年移居玉环县芳杜乡中赵村。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应保寿 出生日期 :1883 逝世日期 :1936 人物简介,革命经历,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应保寿,原名应祥建,字昌业,生于1883年1月15日。原籍温岭市岙环镇兰公岙村,1926年移居玉环县芳杜乡中赵村。1930年加人中国 *** ,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团(师)楚门(海上)游击大队大队长。1936年3月24日牺牲。 革命经历 1929年, *** 温岭县委在西区坞根一带开辟工作,组建革命武装——坞根游击大队。应保寿受其影响,在游击大队***柳苦民、程顺昌的动员下,毅然投入革命,于1930年在坞根加人中国 *** ,同时在家乡芳杜及老家岙环组建革命武装。在芳杜,他串联民众,筹募资金,购置武器,很快就拉起一支五、六十人的队伍。1930年3月,坞根游击大队正式成立,应保寿部编人坞根游击大队,成为该队的一个中队。1930年4月,岙环游击队在程顺昌、应保寿的帮助下建立。该游击队主要活动基地在应保寿的老家兰公岙,许多队员又是应的亲戚朋友,应保寿成为该队的实际***之一。这两支队伍活跃在温玉交界的芳杜、岙环、横山等地,除恶镇奸,劫富济贫,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 *** 在该地区的统治。游击队的活动,引起了地主豪绅的仇视和恐惧。他们在当地 *** 的支持下,建立起反动的地主武装——茶头保卫团,以与游击队抗衡。1930年2月20日,应保寿部与茶头保卫团在竹坑岭头发生遭遇战,游击队边打边退,一直退到沙头西山,这时湖头、上王保卫团前来助战,游击队反遭包围,情况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坞根游击大队闻讯赶来,从洋呈后山直插小石桥后山增援。经过一番激战,保卫团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游击队乘胜追击,直捣保卫团老巢湖头、上王,放火烧了保卫团的房屋,毙、伤敌各1人;缴获了一些枪械。
茶头保卫团仗着国民党 *** 的支持及其武器精良,处处与游击队作对,成为游击活动的一大障碍。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拔掉这枚钉子,巩固游击区域,坞根游击大队决定消灭这个国民党地方武装据点。1930年7月8日,坞根游击大队200多人,从苔山岛出发,渡海登入,分三路攻打茶头。茶头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个易守难攻之地。西边一座石桥,是进村的唯一通道,敌人在桥边架设了一门“猪娘炮”。敌人获悉游击队攻打茶头,忙把桥板拔掉。当第一路部队由程顺昌、应保寿带领,行至塘头时,敌人忙点燃火炮。随着一声巨响,炮弹未出膛,炮身却自行炸毁。程、应乘机指挥部队进攻。从附近拆来戏台板,10多名战士在强火力掩护下跳人水中,肩扛木板,搭起人桥,部队迅速从人桥上冲过去。保卫团起先还顽抗一阵,以后一看势头不对,纷纷向山上逃窜。游击队进村后,没有抓到敌人,便放火烧了保卫团的房子。
火烧茶头后,应保寿部声威大振,队伍也迅速扩大。7月,坞根游击大队正式编人红军十三军为二团。应保寿部编入红二团为楚门(海上)游击大队,应为大队长。后红二团集中西门岛整训,扩编为红二师。
红军游击队的大规模活动,使国民党 *** 为之震惊。他们调集部队,扩充地方反动武装,联合对红军部队进行“围剿”。为了避免与敌正面作战,红二师决定分兵活动,辗转游击。1930年下半年,应保寿率部在玉环各地流动作战,所到之处,冲富济贫,深受贫苦民众的欢迎。
1930年12月,红十三军第二(团)师主要负责人柳苦民被内奸杀害,党代表赵胜亦被迫离开部队。红二(团)师领导内部不团结,军心开始涣散。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又加紧了军事“围剿”。1931年2月18日,红二团(师)主力在坞根寺基遭敌围袭,战斗失利,队伍被冲散。红二团(师)由此转衰,处境十分艰难。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应保寿仍然率领部队,游击于苔山、海山等岛屿和海湾,伺机消灭敌人,决心与国民党 *** 拼搏到底。
玉环沙湾乡有一反动地主郑元秀,平日欺压百姓。鱼肉乡里,还拉起一支反动武装(保卫队),专与红军作对。为了消灭这支反动武装,为民除害,1931年1月26日晚上,应保寿率部从苔山、芦浦出发,分数路包抄保卫团驻地三官堂,击毙队长叶世俊。接着又包围郑元秀住宅。郑慌忙从后门逃脱,游击队一把火烧了他的房屋。
1932年初,应保寿参加了由蒋烈泉组织领导的“中华民众抗日救国军”。他们在温岭南乡石桥头设立机关,招兵买马,编制队伍,秘密组建“中华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一路军”,蒋烈泉任总指挥,应保寿是主要骨干。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第二天夜,应保寿带兵参加了在石桥头总指挥部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根据上海战局,决定于31日集中人员,公然举事,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不料有人暗暗告密,1月30日夜,国民党温岭县 *** 派县保卫团突袭石桥头总指挥部,蒋烈泉等人毫无准备,只得向南撤退,敌人紧紧追赶,幸好应保寿派船接应,把他们接到船上,脱离了险境。
1933年,原红二团军需赵裕平从外地返回,找到应保寿、张梅亭等,召集旧部,重整旗鼓,在乐清湾、楚门湾一带与敌周旋。他们频繁活动,出没于沿海岛屿,使国民党地方武装疲于奔走,晕头转向。1934年10月2日,国民党 *** 获悉应、赵率部在鸡山洋屿岛,即派温岭县保卫团陈作梅带领基干队“清剿”。他们依仗军事上的优势,强行在洋屿岛登入。应保寿、赵裕平指挥部队顽强阻击,激战中三名队员牺牲。应、赵率领18名战士边打边撤,最后退至洋屿关庙坚守。敌人把庙宇团团围住,并叫来岙长喊话劝降。应、赵死守关庙,宁死不降。相持至夜,洋屿渔民撑来一只小船,停泊悬崖下接应。游击队便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撤离。
1935年1月,国民党当局四处张贴布告,以300元大洋的高价,悬赏通缉应保寿。6月,国民党玉(环)、温(岭)、乐(清)、永(嘉)四县 *** 组织“联合队”联合“清剿”红军余部。10月,浙江省保全司令部制订《剿办海匪应保寿股计画》,建立起统一的指挥机构,拨出专款,布置密探,在北起温岭的钓浜,南至平阳的南麓沿海,部署兵力,进行围剿。应、赵部处境极为艰难。他们只得
四处转移,灵活地与敌人周旋。1935年8月13日,赵裕平在去苔山的途中与国民党浙江海外警局“新宝顺’’舰遭遇,激战牺牲。应保寿只得化整为零,在毛蜒、干江、兰公岙、杨柳坑等处游击,生活十分艰苦,有时宿山洞,有时在海涂上过日子。由于他与渔民有深厚的感情,多次化险为夷。
家住杨柳坑的国民党 *** 乡长林志友,利用弟弟林志清与应保寿的关系,设下陷井,坑害应保寿。他一面窥视保寿行踪,一面极力麻痹保寿,伺机密报,促拿应保寿请功。
1936年3月23日晚上,应保寿逗留在杨柳坑港口海面上,部下人员大多出航,仅留两名警卫及一些随队家眷。林志友乘机密报国民党 *** 。经过一番密谋划策,温岭县保卫团配合国民党水警部队预先埋伏在扁屿洋面的掏虾船上。夜幕降临后,林志友带领掏虾船悄悄向应船靠近。到了三更时分,随着一声枪响,几十只掏虾船一齐围拢来,向应船猛烈开火,密集的子弹压得应保寿抬不起头来,敌人还大喊大叫,逼应投降。应保寿身陷绝境,仍奋力抵抗,力图冲出重围。敌人集中火力,将应的帆船打得尽是窟窿,但又害怕应的枪法,不敢近前。应部下闻讯回救,但被敌阻隔,不能呼应。一场恶战,直到黎明时分,两位警卫人员先后牺牲,应保寿身负重伤,终因敌众我寡,弹尽援绝,最后壮烈牺牲。
国民党 *** 抓不到活的,便将应保寿遗体搬去在温岭松门照像后,砍下头颅,在温岭、玉环等地巡回悬挂示众,最后送温州。 人物评价 1986年11月,浙江省人民 *** 追认应保寿为革命烈士。
温州文成县端午节为何提前一天?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说:「圣驾请回!」赵?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是为了纪念刘伯温儿子刘璟死于靖难之役。刘璟是浙江青田人,刘伯温的第二个儿子。作为刘伯温的儿子,他少年的时候就喜欢兵书战策,并且博览经书。当时的浙江沿海有个叫叶丁香的人带人叛乱,朱元璋明延安候唐胜宗带兵讨伐,刘璟作为参谋人员参与了整个事件。获胜之后被唐胜宗赞赏,高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欢的说:真不愧是刘伯温的儿子。
当时朱元璋有个儿子被封为谷王,将被封到宣府但是一直找不到好的辅佐官员,当时大臣们就推荐刘璟做谷王的长史官。刘璟早早地看到燕王朱棣在京城内交友广泛,看出燕王有异志。他曾受到建文帝的委托去北平刺探燕王的动静。燕王朱棣与刘璟一起下棋,燕王故意输给刘璟然后一语双关道:你就不能让让我吗?但是刘璟正色说道可以让的我自然会让,不能让的我绝不会让。对此燕王也心知肚明加紧招兵买马。
等到燕王朱棣起兵的时候,刘璟骑着马跑到京城南京,向建文帝献上十六策但是都没被采用。建文帝任命自己的表兄弟李景隆也就是朱元璋外甥的儿子做大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征讨燕王。刘璟在李景隆幕府里面参与机要但是李景隆不予采纳,致使大军失败。当时正好天降大雪,围攻北平的军队溃败,刘璟半夜的时候骑着一匹马渡过卢沟河,冰塌陷下去,马匹掉入河中,所幸刘璟爬过冰河,瘸着腿走了三十里才逃出生天。
刘璟回到老家温州养病,闭门读书静静观察天下动静。在燕王与朝廷兵马在徐州交界拉锯战的时候,他再次进京献策,但是被建文帝命令回家等待。在燕王渡过长江,在谷王和李景隆献了南京金川门之后,登上皇帝的大位。燕王派人通知刘璟回到朝廷当官,但是刘璟叛逃被逮到京城,燕王亲自劝降,但是刘璟仍然称明成祖为殿下,并说百年之后殿下也难逃一个字,因此触犯了明成祖朱棣的大忌,这个字就是篡。刘璟被打下大监狱,用头发自尽而死。
作为谷王的长史官的刘璟,还是非常具有政治远见的,但是他辅佐的这个谷王也是反复无常的人。眼看燕王兵临南京为了获取利益开了金川门,后来又准备谋反被明成祖朱棣发觉废为庶人。刘璟作为传统士大夫还是比较讲究忠诚的,但是比起称作帝师的刘伯温,他的性格更加锋芒毕露并且建言献策不为当时的当权者所采纳,这也注定了他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不过作为深受儒家正统忠诚思想影响,对于为明王朝服务的帝师刘伯温和儿子刘璟,他们的故乡温州文成县偷偷的在端午节纪念他们俩。因为生辰是在农历五月初四,因此当地的端午节五月初五提前一天去过。当地的端午节是比纪念屈原又多了一层意义。
本文来自作者[婉儿笑]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61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婉儿笑”
本文概览:应保寿,原名应祥建,字昌业,生于1883年1月15日。原籍温岭市岙环镇兰公岙村,1926年移居玉环县芳杜乡中赵村。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应保寿 出生日期 :1883...
文章不错《应保寿详细资料大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