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四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及注释如下:
1、原文: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2、翻译: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3、注释:
棘,山林间带刺的小灌木丛。暗绕:遮掩,阻隔着道路,不易行走的意思。
深感:自己的感慨很深。《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解印绶去职,与荣义绝。又《归去来辞序》: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定非迷:意谓自己并非迷失道路才走到这样的地方来。这句是说自己弃官归来是自觉的抉择,并非走入迷途而难以自拔。
陶渊明的贡献:
1、创立田园诗派:陶渊明以独特的田园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形成了田园诗派。他的诗歌风格自然、清新、简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弘扬人生态度:陶渊明的诗歌中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在于精神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这种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3、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陶渊明的诗歌不仅表达思想,也注重审美。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追求自然美和朴素美。这种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逐渐得到了重视。
4、对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陶渊明的诗歌中充满了道家思想,尤其是无为而治的理念。他的作品强调个体内在的体验和感悟,鼓励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内心,这种思想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此诗通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鸟的失群离所至托身孤松来暗喻自己从误落尘网到归隐田居的过程,由此表明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的歌颂。
诗体鉴赏
此诗全用比体,继承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的比兴创作手法,如《诗经》中的《魏风·硕鼠》和《豳风·鸱鴞》就是全用比体的作品,楚辞中的《橘颂》也是如此。陶渊明就是接受了《诗经》、《楚辞》的传统,他以孤鸟自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从尘世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较之直接的陈述更加耐人寻味,意蕴深长。他另有《归鸟》四言诗一组,也抒发了相类似的感情,如其中之一说:“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也寄寓了诗人倦而知返的经历。这种借鸟的归栖来象征诗人自己由出仕到归隐的说法在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不少,如《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去来兮辞》中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都以归鸟喻自己的回归田园。此诗以通首比喻的方法,启导了后代以鸟喻人的无数诗作,如鲍照的《赠傅都曹别》、韩愈的《鸣雁》、杜牧的《早雁》等都是全篇以雁为比,与渊明此诗的创作手法一脉相承。
写作手法鉴赏
这首诗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强烈的对照手法,诗的前六句极言孤鸟的失意,鸟既失群,自然栖惶不安,加之在暮色苍茫中独自飞翔,令人倍感凄凉。再说它徘徊无定,是目之所见;续说它鸣声转悲,是耳之所闻,最后又从其鸣声而推测其心之所思,层叠写来,将孤鸟无地可容的窘迫处境写得淋漓尽致。然“因值孤生松”以下陡然折回,敛归息荫,自然有无限乐趣,更何况在举世无繁荣之木的情况下,得一挺拔劲直、浓荫铺地之青松作为栖息之地,自为理想的乐土,故欲托身于此,千载不离。下六句写鸟的得其所哉也极尽其能事。然惟有在前半极言失意的基础上,才更深刻地感到后半所写境遇的可贵,前后构成了强烈的对照,令诗意更加鲜明,这便是诗歌创作中比照的妙用,相反相成,达到更为感人的效果。
寓意鉴赏
至于前人解释此诗的寓意时往往以为渊明在此不仅表示了甘愿隐退,绝意出仕刘宋的高尚气节,而且也有意地讽刺了殷景仁、颜延之等出仕新朝的士人,其根据主要在“劲风无荣木”诸句。然细味全诗,其旨趣在于以鸟自况,“劲风”云云固然隐喻时世乱离,然未必确有所指。读以比体所写之诗最忌过份穿凿附会,这又是在诗歌鉴赏中宜加注意的。
本文来自作者[望锦玉]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570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望锦玉”
本文概览:饮酒其四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及注释如下:1、原文: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
文章不错《饮酒其四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及注释》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