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风 ,拼音: Yifeng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曰:“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
翳风穴,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 翳,原指羽扇,有遮蔽,掩覆之义;
风指风邪。 穴之位置在耳后下方凹陷,耳形状似羽毛扇,犹如遮蔽风邪之屏翳,故名。
位置 : 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快速取穴:头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是翳风穴。
局部解剖 :
皮肤 皮下组织 腮腺。
浅层部有 耳大神经、面神经耳支和耳后静脉等;
深层部有颈外动脉的分支、耳后动脉、面神经等。
归经
属手少阳三焦经
古代文献记载
《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刺入四分”
《 医学纲目》中记载:“针入七分”。《针灸集成》中记载:“灸七壮”。
现代使用:直刺0.8-1.2寸,艾炷灸 3 5 壮或艾条悬灸5 10分钟,隔物灸 30 40 分钟。
主治
《针灸甲乙经》:“痓,(喑)不能言,翳风主之。”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涡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
《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现代应用 :翳风穴有疏风清热、化瘀通络的作用;
翳风为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两条经脉的循行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居多,如周围性面瘫、神经性耳鸣、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齿痛等。
(1)耳疾:耳鸣,耳聋。
(2)面部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瘫,面部痉挛,牙关紧闭,牙痛。
(3)其他:如呃逆,痄腮等。
现代研究:
翳风穴解剖部位深层为茎乳突孔,面神经干从此穿出,翳风穴的主治作用与穴区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1、针刺治疗耳鸣,翳风穴可激活Sp5、下丘IC、外侧丘系核NLL、其蜗神经核CN、中
缝核等中枢部位的神经元;对侧Sp5I的外侧和腹外侧区是刺激翳风穴信号特异传入部位。
2、 翳风穴放血治疗,刺络放血以减轻茎乳突孔骨膜炎的水肿对面神经挤压,促进缓解局部充血状态,以减少面神经的损伤,使面瘫得到缓解、治愈。
3、 用手指尖较大力按压翳风穴,一般5分钟内可以止嗝。
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手足少阳之会。
取穴位置
翳风穴位于耳垂之后,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即翳风穴。患者可以自行按压,用中指扣压一分钟,再轻揉可使头痛缓解。
功能主治
1.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2. 瘰疬。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等。
按摩法
翳风穴是颅后窝部位的重要穴位,属手少阳三焦经。它位于耳垂后方耳后高骨和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中医学认为,翳风穴具有活血祛风通络,通窍醒神之功效。刺激翳风穴可用于治疗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等病症。按摩要领如下: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的放手,如此反复操作,或者手指着力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读者朋友在自我按摩时,可根据自身情况把两种技法组合起来,每次按摩1015分钟为宜。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且操作不拘于时,一天之中择方便的时候做12次即可。
本文来自作者[顿培灿]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534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顿培灿”
本文概览:翳风 ,拼音: Yifeng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曰:“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 翳风穴,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
文章不错《穴位密码-翳风穴》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