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在唐朝的地位高吗

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只是三品官,揭秘唐朝的官品官秩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狄仁杰,是鼎鼎大名的破案高手!也知道他是武则天时期的得力助手,官至宰相,但是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他的官阶是怎样的!他其实是同时担任当时唐朝最高国家管理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主管,内史(宰相、宰辅)、凤阁鸾台平章事,我们先来看看唐朝的治理体系是怎么样的:

唐朝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架构

三省:中书省(凤阁)、门下省(鸾台)、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机构的职能主要是:

中书省负责帮皇帝拟定旨命,设长官中书令2人;

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等,设长官侍中2人,

尚书省的职责主要是执行中书省、门下省拟定审核并交皇帝审批通过的政令,长官尚书令1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1人。

尚书省则是下辖吏、户、刑、兵、礼、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六部职责就比较专业细分了,他们分理各自部门的事务,每部下辖4司协助各部开展工作。

那么狄仁杰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中书、门下两省的主要官员,内史就不用说了,就是宰相,宰相不止一个,但是宰辅却是协助皇帝处理重要事务的职务。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为什么狄仁杰还有一个尊称叫狄阁老呢?因为当时他在朝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中书舍人和给事中能比的了,自然能成为阁老。其实就是内阁大学生的一种尊称!像后来的张柬之,也称为张阁老!

说了狄仁杰具体担任的官名,我们来说说狄仁杰的官品,虽然狄仁杰官至宰辅,但是其品级只是三品,与我们熟知的李元芳这个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同为三品!所以狄仁杰跟李元芳是同品不同秩。

有人会很奇怪,为什么唐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是三品官呢?那要从唐朝的 历史 和政治原因说起。 唐朝的一二品官职,更多是爵位,勋位,其实是有名无实,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

唐朝的官阶分为9品,其中一品有三师与三公,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

从一品主要是太子的三师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像太子三少在那个时代估计只能是从二品,正二品都不到!

还有一些勋爵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还有一些世袭的阴爵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等可能会封一品、二品,但是一般只是虚衔,并未实权!

除了以上的勋官与爵官,那实际在职的职官,就是实际在职也掌握实权的官位了,如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等,在武周时期,这些职位一般都是正三品,或者从三品,反正官阶不会太高。为何正二品这个阶层的实质官职没有呢?这要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了,他就是从当时的尚书令(正二品)位置上直接通过手段上位的,后面那些皇帝肯定不敢僭越祖制,所以就没有设正二品的职官!

狄仁杰的“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是非常讲究。平章事原本就叫平章军国重事,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一个职务,这个“同”字的意思,就是同中书门下侍中一样是正三品,要是仆射不加上这个平章事头衔,即使是最大的官,也不被列为宰相之列,相当于加了常委两个字就不一样了!

可见当时唐朝的官场上,各种 历史 政治和时代背景,时时都在左右着当时的朝局,这也是武则天能够把持朝政到登顶极权的的原因了!

生前最高只担任过三品官的狄仁杰,为什么看起来权力这么大?

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扩展资料

狄仁杰初入官场,因为政绩斐然,得到工部尚书阎立本等高官的赏识,声名鹊起,唐高宗将其调到长安,担任大理寺丞。就是在大理寺丞的任上,狄仁杰断了不少案子,留下了“神探”影子。

唐高宗曾经想把一件案子轻罪重判,狄仁杰当廷力争,顶撞了唐高宗,唐高宗不但不予追究,反而欣赏其胆识,将其提升为纠察百官的侍御史。在侍御史任上,他又获得唐高宗的支持,扳倒了佞臣司农卿韦弘机、左司郎中王本立,被唐高宗提拔为度支郎中。

度支郎中是度支司的长官,度支司掌管政府预算开支,是户部最重要的机关之一。唐高宗把狄仁杰从并州法曹参军这样的地方小官,提拔为政府要害部门户部度支司的主管,知遇之恩不可谓不重。

按照春秋时代“士为知己者死”的伦理,狄仁杰应该竭忠尽智维护唐高宗和他子孙的天下。但是,在武则天废唐中宗、软禁唐睿宗、残杀李唐宗室甚至自己称帝的过程中。

世人没有看到狄仁杰有过反对的记录,而在这些事上提反对意见的人最后都死了。从这个角度看,说狄仁杰明哲保身、韬光养晦,似乎并不为过。

并非苛求狄仁杰,狄仁杰未必没有反对的勇气。以武朝恐怖的政治气氛和狄仁杰的智慧,他可以敏锐发现这时已经进入皇帝说一不二的年代。庶族出身的狄仁杰,并没有士族对包括皇帝在内所有非士族的那种天生的优越感,也没有士族的荣誉感、

他清醒看到社会上没有能够与皇权抗衡的力量,与皇帝在根本问题上作对不但不会成功,反而有可能引起皇帝对反对派的肆意屠杀,损伤国家和社会的元气。

他只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到公正廉明,尽量减少宫廷争斗对社会的损害。他不论是当职权很大的江南巡抚大使,还是当官低位卑的彭泽县令,都恪尽职守,尽量造福百姓。

这种“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的思维,当然也能够舒缓社会矛盾,也可以造福一方,但总的来说不过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委曲求全之道。

百度百科-狄仁杰

说起中国 历史 上的神探,狄仁杰一定榜上有名。

而以狄仁杰为主角打造的《神探狄仁杰》这部影视剧,不仅在当时播出的时候,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率,直至今日,《神探狄仁杰》的评分也高达9.0分,这体现了许多观众对它的认可,但也有部分观众对它的一些剧情产生怀疑。

例如在该剧中有一集的内容为狄仁杰斩杀平南侯,要知道当时的狄仁杰只是一个三品的官员,他有什么权限斩杀一个侯爵?

但是当看过了唐朝的相关史料就会发现,这三品官员的职位可比平南侯大多了!

在中国古代,分封制有着长久的 历史 ,从黄帝到清朝灭亡,都可以看到分封制的踪迹。

最开始的时候,受到“家天下”思想的影响,天子会将土地和百姓分封给做出巨大贡献或者有血缘关系的亲族。这些受到分封的诸侯们会前往封地进行管理,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他们属于绝对的权威。

但是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便对分封制进行了调整,秦始皇规定,侯爵们只对封地有使用权和管理权;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更是进一步削弱了诸侯们的势力与封地大小;

到了西晋之后,还推出了“食邑”和“封户”不同的封侯概念,其中食邑又慢慢分化为“实封”和“虚封”。而唐朝时期的封爵制度基本上是沿用了这个方法。

《唐六典》是唐玄宗在位时,发起的一本行政类型的百科全书,其中涵盖了政典、教典、礼典、治典、刑典、事典,共计六典,而唐朝的分封制度也在其中,并且直接记载道: “然户邑率多虚名,其言食实封者,乃得真户。”

这句话直接点明,所谓的“虚封”,其实只是给了侯爵一个表面上的名称,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的权利,而只有“实封”,才是真正握有权利,在地方上享有一定的待遇的,但是这种待遇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

根据唐朝的史料记载,在唐朝的时候,侯爵的地位与待遇是大大降低的,因为唐朝建国之际就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颁布了“设爵无土,署官不职者也”的封爵制度。

而且唐朝的爵位中还分为很多不同的等级,并且按照不同等级的待遇,爵位与爵位之间的待遇也是差别非常大的。

位列末端的爵位不仅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甚至都比不上一些普通的官员。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统治时期,更是将许多爵位一贬再贬,甚至形成了“郡公正六品下,县公从六品上,侯正七品上,伯正七品下,子从七品上,男从七品下”的局面。

而唐朝的爵位本来就多,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时候,更是分封了许多家族里的亲戚与子孙。

不仅凭空多出了许多没有封地、没有实权的爵位,并且还对之前的一些侯爵继续进行打压,这便造成了唐朝的爵位越来越不值钱。

而唐朝之所以在分封这一块做得这么决绝,一方面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一方面也是担心分封后将自己的权利分了出去,最后导致权利太过分散,最终出现国家分裂的局面。

因此,唐朝的侯爵们大多没有什么实权,而被狄仁杰斩杀的这位平南侯也是其中之一,只空有一个名号,实际上没有半分权利。

就连见到狄仁杰的手下李元芳时,也需要毕恭毕敬的行礼,称呼李元芳为大将军。

因此,在狄仁杰破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其呼来喝去,还可以为了破案对其进行施压。

狄仁杰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在朝廷中为官了,并经历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而在武则天夺权的过程中,他一直站在武则天的这一方,因此深受武则天的信赖和器重,还担任了武则天时期的中书令,武则天若是有什么想法,也经常会询问狄仁杰的意见。

甚至狄仁杰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表明自己的身份,地方官员都会恭恭敬敬地称呼一声“狄阁老”。

而狄仁杰的官阶虽然是三品,放在其他的朝代之中,可能会觉得这个职位并不大,但是在唐朝,三品的官员其实就相当于清朝的从一品或者正二品。

因为在唐朝的 历史 上,一品的官员一般是太师、太傅等没有实权、只有虚名的官员,而且他们的年龄大多年长,很多就要告老还乡。

而二品的官阶,就是尚书令,但是因为李世民在登基之前,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因此李世民成为唐太宗之后,为了避讳,便把这个官职闲置了,所以,对于唐朝的官员来说,最高的官阶基本上就是从二品和三品。

但是从二品官员基本上都属于京官,位高权重,只有很少的年轻官员能担任,因此唐朝的三品官员便是唐朝官员的核心所在,而狄仁杰可以算是三品官员中的领头羊。

因此,一个朝廷中握有实权的三品官员,想要斩杀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小平南侯,这便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其次,狄仁杰因为一直秉公断案,经过他手上的案件基本上都没有一件冤案错案,因此也被朝廷授予“代天巡狩”的特殊权利。

而这个代天巡狩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钦差大臣,他最开始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为: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即代表天子去巡视下面的诸侯,如果诸侯有异动,需要及时反应,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先斩后奏。

这就相当于狄仁杰手里握着尚方宝剑,当发现平南侯所做之事不合国家律法,或者危害到百姓生活的时候,拥有代天巡狩权力的狄仁杰,完全有权利不上报给朝廷,而是直接将平南侯斩杀。

而狄仁杰之所以历经三朝,依旧屹立不倒,且地位越来越高,不仅因为站对了队伍,还因为狄仁杰为官之际,一心为着百姓的利益着想,甚至让百姓忍不住为他立碑,来颂扬他的功德与仁义。

这一切武则天都心中有数,因此在狄仁杰斩杀平南侯的时候,武则天没有声张半分,甚至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武则天将平南侯送到了狄仁杰的眼前。

平南侯案件开始之前,狄仁杰刚刚结束了蛇灵案,不仅成功挽救了武则天,还帮武则天清剿了蛇灵的所有逆党。

但是顾及到武则天的秉性一向多疑,对于周边的人不会绝对的信任与安心,因此立下奇功的狄仁杰便直接向武则天请辞,准备告老还乡。

但是武则天虽然面上准了,却没有让狄仁杰回山西太原的老家,而是把狄仁杰安排到了江州休养,并且一切的吃穿用度都由国家支付。

狄仁杰也没有推辞,便前往了江州,但是他刚到江州不久,江州便发生了连环杀人案,死的还都是当地的官员,因此狄仁杰没多久就被官复原职,让他彻查此案。

此时,狄仁杰还收到了武则天的密函,信中说道:江州的平南侯是一个嚣张跋扈之人,不仅扰乱当地治安,还压迫百姓,命令狄仁杰暗中要好好查查此人。

而在狄仁杰彻查的过程中,发现这起案件不仅关系着好几股错综复杂的势力,还与二十年前的黄国公案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来平南侯在二十年前其实是以水匪为生,当时他和几个兄弟杀害了客船上的一家人,并且拿到了一个身份文牒和一封密函,他假冒了这个身份,并且与梁王武三思见了面。

但没想到武三思凭着几句话就将他们几个人的身份识破了。

但是两拨人各有所需,因此就建立起来了合作,武三思利用对方手里的密函栽赃黄国公全族,最后令黄国公全族被满门抄斩,而平南侯和他的兄弟们凭着这层身份与关系网也开始了高官侯爵之路。

但如今江州血案连连,死去的都是与当年黄国公案有关系的人,这无疑给平南侯、武三思敲响了警钟,而武则天对于当年的黄国公案是心照不宣,但是她不会让这个大石头一直压在自己的心中,因此她把狄仁杰派到了江州。

但是对于武则天来说,武三思依旧有利用的价值,因此她选择将武三思保下来,并给狄仁杰送去密函,将矛头直指平南侯。

而在武则天派狄仁杰来江州的同时,她还派出了一批暗卫单独行动,将平南侯和武三思之间的通信全部收集了起来,避免落在狄仁杰手中,落人口实。

因此,狄仁杰斩杀平南侯的戏码,表面上是受朝廷之命,为百姓行道,实际上是武则天下的一盘棋,而狄仁杰也只是这副棋盘中的一颗棋子。

而武则天所要走的每一步棋其实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皇权。

《唐六典》 《孟子·梁惠王下》

本文来自作者[辜艺涵]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50437.html

(2)
辜艺涵的头像辜艺涵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辜艺涵的头像
    辜艺涵 2025年10月25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辜艺涵”

  • 辜艺涵
    辜艺涵 2025年10月25日

    本文概览: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只是三品官,揭秘唐朝的官品官秩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狄仁杰,是鼎鼎大名的破案高手!也知道他是武则天时期的得力助手,官至宰相,但是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他的官阶是怎样的!...

  • 辜艺涵
    用户102502 2025年10月25日

    文章不错《狄仁杰在唐朝的地位高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