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植物妈妈有办法》

#课件# 导语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调的话,要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吸引人,打动人,让听课者回味无穷。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植物妈妈有办法》,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材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植物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诗中把植物当作人来写,读起来亲切、有趣。

 教学内容: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配有三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本课以读为本,熟读成诵,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观察、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认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教师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会认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教师引导学生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以及诗歌语言的精妙,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孩子对这几种植物接触较少,因而了解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师出示第一张有课题的幻灯片)(设计意图: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二、认读词语:

 (1)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温馨提示学生把生字画上圈,不会读的字或者是词语画上波浪线。

 (2)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开火车让学生认读词语。

 旅行蒲公英降落伞乘风

 娃娃纷纷苍耳刺刀

 铠甲山洼豌豆豆荚

 炸开炸开相信观察

 (3)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开火车读生字:旅、蒲、降、娃、乘、纷、铠、刺、豌、信、察、蹦、苍、洼、识、荚,并给生字组词找朋友。

 三、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温馨出示阅读提示:数一数这首诗歌有几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正确。(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2、教师出示幻灯片第五张引导学生读第一小节: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

 (2)教师着重指导“得”的读音:děi(就得)dé(得到)de(打得好)。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学习第二—四小节:

 (1)植物要旅行,靠的是什么办法呢?温馨提示:自读第二、三、四节,用笔画画,小组讨论诗中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出示第六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学习)

 (2)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引导他们读第二节诗歌懂理解:

 a.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b.教师引导学生看看“蒲公英”然后理解“降落伞、纷纷”。蒲公英种子,就像一把小伞(理解降落伞),可是要想走遍天涯,还要谁来帮助他?(教师出示第七张幻灯片理解词语)

 (3)教师出示第八张幻灯片引导学生读第三节诗歌理解:

 a.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理解: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b.教师用“苍耳”的引导学生理解,说一说其特点。(有刺,扎手,椭圆形,灰色的)教师出示第九张幻灯片引导学生理解“铠甲”,她要送走自己的娃娃还要谁来帮忙?

 c.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们会把苍耳带到哪里安家?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树林、花园,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

 (4)教师出示第十张幻灯片引导学生读第四节诗歌理解:

 a.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它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b.教师在学生会读句子之后,引导孩子们思考植物妈妈是怎样想办法传播种子的?学生说出是“太阳晒豌豆种子后炸开传播”的,教师指导学生看幻灯片中的豌豆炸开的,理解植物妈妈的传播“妙法”。

 c.比较句子:

 (1)“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

 (2)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第一句写出了豆荚炸开时的声音以及孩子们离开妈妈时动作及心情)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该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d.小结: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诗歌2-4节,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然后出示幻灯片第十一张弄清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完成下面的表格,知道植物妈妈有办法:

 植物名称种子的样子传播种子的方法

 蒲公英像降落伞风吹

 苍耳像穿着铠甲动物带

 豌豆豆荚太阳晒

 (6)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第5节指导:

 教师用过渡句:植物妈妈的办法非常多,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什么样的小朋友能得到它?

 a.教师出示幻灯片第十二张引导学生读诗歌第五节: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b.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五节诗歌后提问: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许许多多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幻灯片第十三张对比句子让学生朗读:粗心的小朋友得不到它。细心的小朋友能得不到它。

 四、拓展延伸:

 (1)教师过渡语: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她们的办法都很好,其实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还有什么办法呢?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之后我们再交流。(教师出示幻灯片第十四张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通过先前预习查资料后思考回答:

 a.当学生回答到有关植物妈妈通过“水传播种子”的办法后教师出示幻灯片第十五张引导学生看看有关“椰树的传播依靠流水,所以椰树一般长在江河海洋的沿岸。”的,激起学生的想象。

 b.当学生回答到还有关植物妈妈通过“风传播种子”的办法后教师出示幻灯片第十六张柳树就是靠柳絮飞扬来传播种子的,让学生看看。

 c.当学生回答到有关动物吃了植物的种子后通过“粪便传播种子”的办法后教师出示幻灯片第十七张幻灯片引导学生看看“樱桃,野葡萄,石榴靠小鸟把种子吃进肚里由于消化不掉,随粪便排出来传向四面八方”的,激起学生的想象,知道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多。

 (3)当学生已经知道植物妈妈的办法多之后,有了兴趣,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仿照诗歌的形式出示幻灯片第十八张引导学生拓展说一说:

 a.你能照课文的样子,将你知道的用诗的形式说出来吗?

 如:樱桃

 樱桃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红红的皮袄。

 只要小鸟将他吞下,

 就能带他去田野、山洼。

 b.孩子们同座交流仿说自编诗歌,然后上台展示交流,在此教师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五、作业布置: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并给生字至少找两个“朋友”,教师出示幻灯片第十九——二十张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2.通过植物妈妈有办法的仿说练习,教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收集植物的种子,了解它们的传播方法。每人准备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在日记本上写一写。(教师出示幻灯片第二十一张引导学生知道作业要求)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为、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读句子划去括号申不合适的字。

 1)“仙桃石”是黄山岩石中的一种(其、奇)石。

 2)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鸡蛋的形(壮、状)又各不相同。

 3)课程表里的各门功课都要学好,其中语文、数学(尤、龙)为重要。

 4)人能产生(巨、具)大的力量。

 2、在括号里对上合适的词语。

 ()的云海()的山峰()的画家()的风景()的岩石()的雄鸡

 二、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请你边听边想,想想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用“——”标出。

 按提示回答:(1)课文中讲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植物。

 (2)课文中讲了三种植物,有______、______和

 ______。

 2、自由读课文

 3、同桌互读课文

 4、做找朋友的游戏:同桌互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5、扩词练习小组让学生扩词,其他学生跟读

 四、随文检查生字: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wéi)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

 旅lǚ组词:旅行

 2、出示:蒲、降、娃、纷(认读出示拼音)

 蒲:、组词蒲公英。降落伞:组词。娃:音节、组词。纷:音节、组词。

 出示句子: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3、出图:带刺的苍耳

 苍、洼、啪、炸、蹦(出示音节认读、组词)

 出示句子: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它让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出示: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跳着离开妈妈。

 4、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说一说这....

 类的词语)

 5、读生字歌谣。

 小小蒲公英娃呀,乘者降落伞飞呀,纷纷旅行到山洼呀。小小苍耳娃哟,带刺铠甲穿呀,挂住皮毛跑山洼呀。

 小小豌豆荚呀,啪的炸开蹦跳离开哟。小朋友们细观察,探究植物奥秘呀。

 6、考考你。

 降蹦苍纷洼娃蒲啪旅炸察识

 “洼、娃”比较异同,编字谜说说和圭字相关的汉字。

 “有女就是娃,有水成坑洼,有手把画挂,有口是好哇,有虫变青蛙,有人是。”

 7、我会正确地、流利地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小组读等)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4)看植物名称读出相对应段落。

 五、小小书法家,书写要规范。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4个生字,是哪四个字呢?

 2、指名读,组词。

 3、自由“读帖”,说说你的发现。已—己,字形相近,提示编儿歌区别。

 4、师范写“识”这个字,学生仿写,练写这四个字。师生评价。

 六、总结:

 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课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蓝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妈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出示字词卡片,读准字音

 蒲公英旅行娃娃纷纷苍耳山洼炸开蹦跳观察

 降落伞就得知识乘着带刺铠甲豌豆不信豆荚

 已经如果准备好办法啪的一声四海为家许许多多

 2、导入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1节。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2)重点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旅行”四个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课指的是植物的种子。

 长大:是指种子已经成熟。旅行:文中指植物的种子传播出去。四海为家:指的是种子到处生根发芽。

 (3)指导感情朗读。

 (4)这节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学习课文第2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学生质疑,全班讨论释疑。

 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的?为什么离开妈妈?

 结合理解重点词语:降落伞

 观察实物,问:这里的降落伞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纷纷:实物演示,让学生说一说种子是怎样飞的。(一个紧跟着一个没有顺序地随风飞去。)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准备:用准备说一句话。这里为什么说“准备”?(种子的毛茸茸小花是从蒲公英的孕育生长过程中具备的)。

 (3)乘着风:投影出示“乘”的三个意思:读一读,选择正确答案。(画√)

 a)搭坐公共交通工具。b)表示利用条件。C)登,由低处到高处。d)进行乘法运算

 (4)填空练习。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孩子()离开妈妈。

 (5)小结:蒲公英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板书:降落伞,风吹。

 (5)指导感情朗读。

 (6)小结学习方法并板书。

 3、学习课文第3节。

 (1)用学习第2节的方法自学第3节。先找出疑难问题再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理解“带刺的铠甲”。什么是铠甲,在这里指什么?古代士兵身上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学生观察实物,手触感觉它的坚硬。

 (3)填空练习。苍耳妈妈给孩子准备了(),孩子()离开妈妈。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并板书:苍耳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带刺的铠甲、

 动物带)

 4、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4节。

 (1)自学后做填空练习。

 豌豆妈妈给孩子准备了(),让孩子(),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

 (2)提问板书:豌豆种子传播需哪两个条件?板书(豆荚、太阳晒)。

 (3)指导感情朗读。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①读原句: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②填空后再读一读。③比较你喜欢哪句,为什么?④读第4节。

 5、小结2、3、4节内容。

 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知道种子传播一要利用自身的条件、二要利用自然界的条件,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

 6、背诵课文。(1)指导背诵的方法。(2)择段背诵。(3)同桌

 比背。

 7.学习第5节。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齐读第5节,背诵下来。

 (3)为什么粗心的孩子得不到它?

 三、总结:

 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课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蓝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妈妈。

 四、课后检测:完成小状元P5:2、3、7

 板书设计:

 3、植物妈妈有办法蒲公英──风苍耳──动物豌豆──太阳

#二年级# 导语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是故,小学语文应在一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扩大视野,展开更广泛的研究,我们须正视且须加以重视其重要地位。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关于识字教学的认识

 一、识字单元教学的安排,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往的识字教学是单纯地识字,而现在的识字教学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这样识字的好处是有了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学生就容易理解、记住。因为文字本身只是一种符号,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有了语境,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也更容易上手。同时,加入语境还有一大好处是不仅认识字了还增长其它的知识。比如在这个单元学生除了识字、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还知道了很多量词,认识了很多树木,认识了许多动物,还了解了四季。

 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识字单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字,了解文字本身所代表内涵及可,至于其它的量词、树木和动物等不要无限制地去拓展,因为教材的目的是认识课文中的字,学会识字的方法,按照规律去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而不是认识所有的量词,所有的树木,所有的动物。

 二、随文识字,不容忽视。

 除了单列的识字单元以外,我们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也要重视随文识字教学,这是增加学生识字量的重要途径。从第一单元第一课开始,教材就有了明确提示。其实,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就要求大量的随文识字。仔细研读新教材,我们会发现与以往教材相比,教材在识字思路上有了很大改进。以往教材课后有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认识生字,并会组一些词语就行了。从新教材的设计理念上,应该是提升了要求。以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课后出现三组读一读,记一记:1脑袋口袋袋子袋鼠2欢迎迎接迎风迎面3水塘池塘鱼塘荷塘。教材课后的这道题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以第1组为例,“脑袋”是课文中的词语,剩下3个是课外的,为什么要这样来安排呢?如果照以往的思维,就是用“袋”是多组几个词语而已。其实,这里还隐含着更深的意义。在教学“袋”字时,我们可以借助、实物等,让学生理解“袋”是指可以装东西的兜子,“脑袋”也可以用来装东西,我们学的知识呀,做过的事,看过书等等,都装在里面。然后再“脑袋”引申到“口袋袋子袋鼠”,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另外三个常用词语,还明白了它们的意思,都与装东西有关。因此,新教材随文识字教学大体要求应该是由生字本身出发,先认,再明意,再展开,最后再写。纵观教材,这样的练习,只有第一课有,后面的课就没有再出现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识字练习开始于一年级下册,如果老师们在一年级下册就有这样扎实的训练,学生的识字能力应该很强了。本册又再次出现,是为了承接一年级下册要求,表明这样的练习还将继续。在教学时,除了要完成教材课后要求,我们还应该设计一些实践练习,比如:教材出的生字“顶”本意是指的。课文中是“头顶”就是指头上的地方。还有哪些词也有这个意思呢?学生就能想出:顶端、顶上、金顶、房顶、屋顶、山顶……

 总之,认识教学并不仅仅是认字、写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明意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由识一字变成识一类字,如此,我们的识字效率才会更高。

 

篇二

 关于复述

 以往,我们会以为这应该是三年级后才做的事,为什么会出现二年级,而且力度之大。我想作用有二,一是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二是加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但是实际上复述应该是三年级时才学的内容,为什么要从二年级就去做呢?明明是复述,但是教材又没有出现复述一词,都是说讲一讲故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仔细对照一到三年级教材,我们就会发现,不仅是二年级,其实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在为复述做准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年级时,我们就在教学生读一篇课文就要抓住课文写什么。到了二年级,教材内容增长了,就反过来,依据关键词句或来讲故事。到了三年级再提升,复述故事,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局。从二上教材来看,讲故事(简单复述)的方法很多,有像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的借助讲故事;有像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的借助和关键词讲故事;有像第四课《曹冲称象》中的借助称象的步骤讲故事;有像《玲玲的画》中的抓住人物心情来讲故事;有像《大禹治水》和《风娃娃》中的依照提示来讲故事。由此看来,讲故事是本册教材的重中之重。做扎实了这一点,到了三年级时再讲复述也就不难了,再讲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多了。所以,二年级要扎实讲好故事,为三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篇三

 关于仿说——即说好话的技巧

 第一单元就两次要求学生用上动词练习说话。

 在语文园地一,也出现了两句仿说。

 第一句: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这句话出自课文《我是什么》,但一对比,还是觉得不一样。因为在课文中没前面的“我的脾气可怪了,”那么在语文园地一中为什么要加这么一个开头呢?显然加了这样一个开头的表达更完整。“脾气”总结了后面的两个方面,“温和”“暴躁”都是指脾气。当学生弄明白这一点了,他们就知道这句话是在说同一个特点的两个不同方面。避免出现两个有时候毫无关联。

 比如:爸爸常常带着我锻炼身体,有时候去爬山,有时候去游泳。

 第二句: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这句话也是出自《我是什么》的原文,与课文语段完全相同。要求用上4个在说话。有老师说这句话是拟人句,也有老师说这句话是排比句。这两种说法肯定是正确的,但是,这里是在教拟人和排比吗?不是的,这样去教就拔高了要求,拟人和排比在三个级时再去学习更为恰当。(基于北师大版本教材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上面找不到明确要求)

 如果不学拟人,不学排比,这句话学什么呢?仔细把这句话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它其实在写一个人,那就是“我”,当然也可以是很多人,我们或他们。干什么呢?干得的事情很多,干事的地方也不同。也就写我(我们、他们)分别在哪些地方做过什么。就这么简单。

 比如: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在操场上跑步,在图书馆里看书,在微机室里学电脑。

 在《曹冲称象》一课中出现了“才”与“到底”的仿说,教材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才”可以用来表示小或少的意思。“到底”可以表达一种迫切的心情。

 语文天地二出现的是用“一边……一边……”来说话,这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但在这里,并不需要提示关联词的概念,只需要会说话即可,还要认识到前后两个部分是可以任意交换的。

 《黄山奇石》一课中出现了“好像”与“真像”的比较,“好像”是指有一定依据的猜测,而“真像”是表示与想到真事物十分接近。都有猜测的意思,但在程度上不一样。

 《葡萄沟》一课出现了总分总的表达方式,先以课文原句认识结构,再让学生分别补充分说的部分和最后总结的部分。只要我们老师把填什么弄清楚了,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很容易仿写。

本文来自作者[千旋]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9905.html

(4)
千旋的头像千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千旋的头像
    千旋 2025年10月21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千旋”

  • 千旋
    千旋 2025年10月21日

    本文概览:#课件# 导语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

  • 千旋
    用户102103 2025年10月21日

    文章不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植物妈妈有办法》》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