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赢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用,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徳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俊烈,卓乎盛哉!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可掩也!”
《明史》中对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如是评价~~他不能称之为一个好人,但却是个伟大而卓越的皇帝。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称道,扛得住诋毁。他只是各个方面都非常极致而已。
展望一路走来的烽火连天,血腥残暴,让我们来回顾下这个由洪武年间的四皇子~燕王, 经历建文年间4年的靖难之役~到成就最后的明成祖永乐大帝的逆袭谋术。
元至正20年(公元1360年),用朱元璋所使用的大宋政权的年号,为龙凤六年。在朱元璋建立政权的江南首府集庆(今南京),4月17日,他的四皇子出生,取名棣。
建国伊始的朱元璋依然困难重重: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无不野心勃勃,虎视眈眈。
朱元璋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战胜对手,夺得天下......确实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给与他第四个孩子照拂和关爱。
所以,朱棣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生死诀别也是他经历最多的“幼教”。
跟随父亲东征西战,让这个男孩从小就感受到忠诚与背叛,真实与谎言,欲望与禁忌,利益和道德的稍纵即逝。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人的出身富贵贫贱,将直接影响其一生。
正妻生的儿子称之为嫡子,而非正妻生子为庶子。
尤其对于帝王家的皇子们,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
按照宗法制度,皇帝驾崩,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基本没庶子的份儿,即便他三头六臂,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
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只是他26个儿子中的第四个,而且朱棣的生母并非父亲的原配马皇后。
但因为朱棣的生母早逝,由马皇后抚养的优势让他口口声声坚称马皇后即为自己的身生母亲。
因为他知道,父亲最爱的女人就是这位养母,所以依靠这棵大树是一定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自己安全的。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 为了使大明江山万代永存,对皇子们的教育即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个阶段, 所有成年皇子们都接受了较为系统,严格的教育。
在皇宫学习的日子里,朱棣曾亲耳听见父亲对老师说:
“若我有一块高纯度的金子,就一定要找最好的冶炼工匠来锻造;
若我有一块上好的美玉,就一定会找最好的雕刻工匠来雕琢;
如今我的儿子们个个都有上好的资质,若我不能给他们寻觅最好的老师,岂不是对他们的爱还比不过黄金美玉!”
朱棣很清楚父亲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兄弟所寄予的拳拳之心。所以即便每日起早贪黑,学习异常辛苦,他也从来不会抱怨。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名师的谆谆教诲下,朱棣明白了爱惜民力,体恤百姓是治国之本,并铭记父辈江山的来之不易。
因为朱元璋是马上得天下,所以从很小的时候, 诸皇子便开始听父亲讲习武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在练武场上练习武事。
朱棣在诸王中自幼便以悍勇著称,尤其擅长骑射,很有江湖侠客风范。
自小生活在军营的他,耳濡目睹的都是沙场秋点兵的场景,所以成为像父亲一样骁勇善战的英雄,也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连朱元璋自己都承认:二十六个儿子中,老四酷似自己。
是否这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朱元璋起家于凤阳,那个地方对他而言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使他牵挂不已,割舍不下。
心结使然,让诸皇子体察生活艰辛,民间疾苦的下基层锻炼地点就定在了凤阳。
由皇太子朱标带领的众兄弟一同出发前往凤阳,祭奠祖宗和开国功臣,领略朱氏江山的来之不易。
虽然朱棣对于父亲的傲人功绩了然于胸,但此次凤阳之行,依然让他感到分外兴奋。
仿佛再一次,他将跟随父皇,伴着各位老将功臣,走向焰火纷飞的战场,感受他们的壮志豪情和英姿飒爽。
朱棣明白父亲此次安排的凤阳之行,不仅是来体察民间疾苦,更是为了锻炼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们即将的就藩掌国积累经验。
所以,就藩之前差不多待在凤阳的3~4年间,朱棣并不像其他皇子一样,整天为自己即将成为藩国之主而忘乎所以,胡作非为。
他只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小小翼翼,矜矜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某天,朱棣带领一队人马,去乡下办事,偶遇道旁一个老农在叫卖自产的水果。
暑热难耐,一个兵士向朱棣请示:“是否可以夺点来吃?“
朱棣回答道:”要吃就拿钱去买。这些农人,日日耕作,甚是辛苦。你作为有俸禄的人,何苦去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就藩后,他将自己的藩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充实了自己的实力,也获得了父皇的首肯。
处处用心,时时留意,朱棣用自己的行动向父皇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事实证明,朱棣确实值得被器重。
当时被分封到藩地的其他众兄弟,大都沉迷权色,破坏法度。唯有“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有君人之度。”
对于父皇对自己的看重,朱棣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他深知父皇的器重犹如双刃剑:
若自己太懦弱,必然无法得到刚毅性格的父皇的垂青;
但若太过强悍,以父皇的秉性,必然会遭到他的猜忌。
所以,背负着“慎固边防,羽翼皇室”重任的朱棣,来到北方重镇北平。
在这里,他锋芒初现,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同时谨遵父皇的旨意~分内的事打理得泾渭分明,而份外之事绝不插手。
一切都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朱棣到达封地的第二年,元将乃儿不花在西北抢掠,在朱元璋的决策下,朱棣随同名将徐达,汤和等统帅十万大军开赴西北平乱。
此次战役赢得漂亮,虽然朱棣并未立下赫赫战功,但随军学习也让朱棣对军务后勤,排兵布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朱元璋六十八岁寿辰日,诸王为寿礼绞尽脑汁,无外乎天下的奇珍异宝。
但朱棣献上了几株嘉禾(即庄稼接穗异常饱满者)。
此礼不仅表明朱棣在封国内重视农耕,还迎合了朱元璋讨厌奢华的性格和重农悯民的治国主张。
果然不出朱棣所料,“太祖大喜,为诗一章赐之。”
元至正二十四年(宋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朱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即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待到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为皇,则朱标自然成为皇太子。
朱元璋将立太子视为立国,天下之本。
皇太子的册宝上明确标示“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太子职责在于“抚军监国”,“六师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怀服其心,用永固于邦家”。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丙子,太子病死,皇储之位成为空缺。
群臣建议:从宗法制出发,懿文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当继承储位“皇孙世适(同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皇上无忧矣。”
朱元璋采纳了此建议,同年九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此时朱允炆年仅十岁。
朱元璋坚守嫡长继承制,是为了政权的巩固。
在皇位的继承上,长兄朱标作为太子,诸皇弟尚且纷争不断;现年少的侄子作为皇太孙,更不被诸皇叔放在眼里,难以尊奉小孩为未来储君。
此时,朱允炆亦明显感受到来自诸王对他的轻视和威胁。
朱元璋曾深谙以诸王为干城,对朱允炆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幼,殆汝以安。”
允炆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无言以对,问:“汝意如何?”
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说:“事业,无以易此亦。”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根据太祖的遗诏即皇帝位,即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这时的建文帝所倚重的人: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他们辅佐朱允炆,对明朝政治有所更张。
建文君臣所推行的是一套与洪武截然不同的政策。
他们变更祖法施行新政的思想是极为明确的。
1.洪武期间,朱元璋施行的是严刑酷法 ;建文继位后,施行宽刑的方针;
2.田赋变更~即所谓的均贫富;
3.建文帝受攻击最甚莫过于 变更祖法,更改官制 。
建文帝不顾祖训严禁,以齐泰,黄子澄为左右丞相,这自然被视为大逆不道。
建文新政一定程度上是对洪武政治的否定,必然会得罪洪武时期的既得利益集团。
其一:众亲王,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使他们的权益地位受到极大损害;
其二:众多武将。因为文臣地位的提高必然使他们的权益受到抑制。
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6月17日,朱棣在南京登基,开始了明成祖的铁血治世。
与明成祖朱棣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迁都北京……
希望从朱棣的成长轨迹中,我们各取所需的学到各自想要的。
与你共勉。
在建立明朝前夕,朱元璋在“鄱阳湖血站”中,为什么能消灭陈友凉?
1、崇祯并未后悔杀死魏忠贤,此为谣传,并无史实根据。
2、此观点出自于刘秉光先生所著的《崇祯皇帝为何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原文如下: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国难当头,非常时期,个人恩怨和个人私欲是不是应该暂时放一放呢?毕竟,国祚永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硬的道理。在幡然醒悟的同时,也让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
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十七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康熙四十年,魏忠贤墓被康熙皇帝下令夷平,这是后话。”
3、此观点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据史料记载,太监曹化淳于崇祯十二年二月蒙允告假还乡,所以在北京破城前曹化淳已经不在。
二是此观点出自于冯梦龙《燕都日记》,而非《明史》。冯梦龙既不是史学家,也不擅长史志记载,他之所以闻名尽在其文学家、戏曲家之身份与成就。故而他在《燕都日记》的记载,有多大可信度?有多少史实性?何况,作者将《燕都日记》看做是《明史》也是欠妥当欠科学的提法。
三是魏忠贤墓只是衣冠冢,并无“遗骸”,“收葬说”观点难圆其说。
四是从崇祯帝的性格特点看,崇祯生性多疑,且厌恶朋党。除去魏忠贤是崇祯即位伊始的得意之作,并且是有预谋的,也是深受百官百姓拍手称快的民心之举,他不可能“自己打自己嘴巴”。后悔并下旨收葬魏忠贤遗骸,不存在可能性。
扩展资料:
1、曹化淳幼时家境寒微,受“近君养亲”风气的影响,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后入信王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
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1627年朱由检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平反冤案。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该年夏,曹化淳主持在家乡王庆坨建造了玄帝殿和观音阁,并亲撰碑文。
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二月,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甲申三月,曹化淳不在北京,其时已经乡居六载。
2、魏忠贤没有坟墓,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当年的十一月,就安置魏忠贤于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畏罪自缢死。于是在公元1628年正月,崇祯皇帝下令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
西山碧云寺为魏忠贤生前自己营建的坟墓。后来他在南方被赐死后,未葬在这里,追随者在这里建造了衣冠冢,清朝康熙年间被毁。
魏忠贤既然被崇祯皇帝下令戳骨攘灰了就不会有什么坟墓,他强挣暴敛未造福百姓,自然百姓也不会在他死后建坟纪念。
3、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4、天启帝临死前叮嘱崇祯帝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当时,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魏忠贤的亲信田尔耕为锦衣卫提督,崔呈秀为兵部尚书。朝廷内外遍布魏忠贤的死党。?
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不敢公然加害崇祯帝。崇祯帝在入宫当天,一夜未眠,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防身,又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
崇祯像天启帝一样,优待魏忠贤和客氏,一面将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宫女逐渐带到宫中,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魏忠贤始终无法猜透朱由检的心思,于是送一些美女给崇祯帝。
崇祯帝不好色,对美色毫无兴趣。但怕引起魏忠贤的疑心,崇祯帝将送来的4名女子全部留下,仔细搜身,发现4名女子的裙带顶端,都系着一颗细小的药丸,宫中称为“迷魂香”,实际上是一种能自然挥发的春药。?
魏忠贤一计不成,另生一计,就派一个小太监坐在宫中的复壁内,手中持“迷魂香”,使室中自然氤氲着一种奇异的幽香,以达到催情的效果。这一招,同样被崇祯帝识破。 崇祯帝对此大发感叹:“皇考、皇兄皆为此误矣!”
魏忠贤干脆采用更露骨的试探方式。一些无耻的臣工们仍然不停地上疏,为魏忠贤大唱颂歌。崇祯帝读这些奏疏的时候,总是“且阅且笑”。
魏忠贤向皇帝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向皇帝请求停止为他建造生祠。崇祯帝的批复不温不火:“以后各处生祠,其欲举未行者,概行停止。 ”这种顺水推舟之举,抑止了朝野上下对魏忠贤的崇拜,又不致引起魏忠贤的恼怒。
崇祯帝还不断嘉奖魏忠贤、王休乾、崔启秀等人。自然,崇祯帝等候时机,暗暗设法削弱魏忠贤的影响力。?
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在寻思保全自己的良策,有投机的,有不动声色的,有冒死直谏的。最后倒魏,竟然首先是由魏忠贤的党羽发动的。
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十三日(农历),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却美化“厂臣”魏忠贤——“呈秀毫无益于厂臣,而且若厂臣所累。盖厂臣公而呈秀私,厂臣不爱钱而呈秀贪,厂臣尚知为国为民,而呈秀惟知恃权纳贿。”?
崔呈秀在魏忠贤将门下号称“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得力干将。而且,由于是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的儿子崔铎虽然目不识丁,居然中了进士。除去崔呈秀,等于断了魏忠贤一臂。朱由检免除崔呈秀兵部尚书一职,令他回乡守制。这掀开了倒魏的大幕。?
官员们弹劾魏忠贤的奏疏接二连三地出现。崇祯帝一直不动声色,任由臣工们攻击魏忠贤的浪潮一波胜过一波,中间还得面对魏忠贤的哭诉。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政、;九、伤民财;十、亵名器。
钱嘉征此疏的十条罪名大都可以坐实。于是,崇祯帝立即开始行动,召魏忠贤,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震恐伤魄”,立即去找他的赌友——原信王府太监徐应元,讨教对策。徐应元劝魏忠贤辞去爵位,也许可以保富贵。次日,魏忠贤请求引疾辞爵,得到崇祯帝的允许。?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一日,崇祯帝斥责徐应元,并再次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然而,魏忠贤出京的时候,竟然还带着卫兵1000人、大车四十余辆浩浩荡荡地向南而去。一这无疑刺激了崇祯帝敏感的神经。于是,崇祯帝接着下了一道谕旨,命锦衣卫旗校将魏忠贤缉拿回京。?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六日,在阜城县(今河北阜城)南关的旅舍中,亲兵散尽的魏忠贤孤零零地呆在客栈中,听着旁边房间里一名书生的《桂枝儿》小曲,最后自缢而亡。而清算魏忠贤余党的行动也很快着手进行。
参考资料:
陈友谅实力强大并且并非像好多故事中写的那样指挥不当,他的政策虽不是无懈可击但是对付朱元璋的”游船“已经绰绰有余了。
但是,在整个鄱阳湖血战中朱元璋都保持清醒,虽然陈友谅的水军有大批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排开,朱元璋的水军,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得多。双方连续打了三天,朱军都失败了。
但在郭兴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条小船,装载着火药,每条船尾带着一条轻快的小船。那天傍晚,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延烧起来,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在陈友谅突围的时候,被流矢击毙。
陈友谅其实给自己留了退路,若不是被乱箭射死整个军心涣散,这一仗虽然败了,收拾收拾重新再来还是比老朱强的,这场胜利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本文来自作者[虢艳君]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985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虢艳君”
本文概览:“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赢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用,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
文章不错《这个皇帝不简单~明成祖朱棣人生反弹的谋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