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里面有什么东西吗?_2

1、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2、地核为距地表约2900公里以下的地球中心部分。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判断,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3、地核主要成分为铁、镍等。目前很多专家认为,地球内核中的主要物质有可能是处于晶体状态的铁镍合金。

但是,俄物理-数学博士布拉日金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实验时发现,将铁加热至熔融状态,并把熔融铁所处环境的压力逐渐升高至10万个大气压时,熔融铁的粘滞性会不断增强,铁中的晶格会逐渐受到破坏,其原子结构呈现出不规则排列状态,即非晶体状态。?

4、地球内核中的压力最大可达约370万个大气压,地核温度约为5000摄氏度。布拉日金博士推测,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熔融铁的粘滞性会继续升高,其非晶体特性会愈加明显。因而,地球内核中的主要物质有可能是粘滞性极高、处于非晶体状态的、含铁镍成分的物质。

扩展资料:

1、地球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万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2、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g,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3、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

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4、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5、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

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6、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

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7、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8、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

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则在6000°C以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地球

地球内部有什么

根据科学家们的论证,在数十亿年前,一颗巨大的行星与地球发生了碰撞,这次撞击诞生了我们的月球,也可能给地球带来了外星生命,甚至地球的内部还保留着这颗行星大部分的残骸。那么地球的深处是否有生命存在?

这些生命能否诞生出类似人类文明这样的外星智慧种族呢?45亿年前,一颗大约和火星差不多大小的原始行星特伊亚撞击了刚刚诞生的地球,这次碰撞产生的碎片分散到太空,并慢慢的融合成了我们的月亮,同时它也让地球发生的倾斜,并减慢了地球自转的速度,这样我们有了不同的季节,也有原本的1400小时变成了如今的一天二十四小时。

这些团块的高度达到了100公里,宽度更是它的几倍,主要位于非洲和太平洋板块的下方,整体像一副耳机膨跨地核。但是有些科学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地下有一个能够满足生命诞生的热带天堂。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直到如今也有很多人相信这样的说法。我们知道地球由四层结构组成,地壳、地幔、外核以及内核,但是人类对于地壳下方几乎没有任何的了解,因此我们其实对于地球的内部所知甚少,甚至还有一种理论更是认为地球是一个空心的星球,所以我们的地球真的可能是一个以内核为中心的嵌套球体,并且地球下方存在着能够支撑生命诞生的大气层。数百年前发现了哈雷彗星的科学家埃德蒙哈雷就非常相信这套理论。

百年的时间内,人类又为它添加了其他的设定,比如可能有一个小型的太阳悬挂在地球中心的上方,植物、动物甚至类人生物都有可能生活在那里。我们星球的内部真的会是一个美丽的天堂?还是一个充满了岩浆的地域?在地下2900公里,这里到处都是岩浆和液态的岩石,温度超过了3700摄氏度,上方的地壳和地幔产生的压力超过了地球大气压的237000倍。我们大概无法想象什么样的生命才能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生存,并且这些生命需要进化出能够从岩浆中提取氧气的器官,否则他们就无法活下去,而且他们还需要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生活,辐射将会是它们最重要的能源,地壳和地幔中的幼土。

为什么说地球里面不是厚厚的土

地球的内部是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了外核的物质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扩展资料:

地球组成

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23h56min4s(接近于一个太阳日24h)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参考资料:

地球的内部结构-百度百科

地球内部的秘密:地球后面藏着什么秘密

有的小朋友看见地是土地,就想地球里面一定是一层厚厚的土。其实土地只是在地球的表面,如果能挖的很深很深,就会发现地球里面不只是厚厚的土,那是什么呢?据科学家分析研究,地球里面分三层,最外面一层是又结实又硬的岩石和岩石变成的泥沙叫地壳。地球岩石的外壳上有高山、陆地和海洋。地球中间是一层软一点的岩石和水,叫地幔。最里面的一层是地球的中心叫地核,地核到底是什么东西,科学家至今还没有研究清楚。等科学更加发达,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小朋友们学本领,快快长,长大了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解开地核里面这个谜,你们说好吗?

近年来,海啸、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人类,给人类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我们知道,人类都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顽强的微生物虽然可以在几千米深的深海中生存,但这也不过是地球的表皮。如果将地球比做一个苹果,那么,这点厚度还比不上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呢!

 那么,在地球的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呢?

 19世纪初,一个叫西姆斯的美国“科学家”说,地球的里面是空的,那里很适合人们居住。他还说,在南极和北极附近有两扇敞开的大门,人们可以从那里走向地球的深处。西姆斯的这一“理论”,还真有不少人相信,他死后,居然还有人组织探险队,乘船到南极去寻找所谓通向地球深处的“大门”。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加深了对地球内部的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地球内部既不是空的,也不是什么阴暗的地狱。

 其实,要想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最直观的方法就是钻井。刚开始钻进的时候,速度很快,通常钻第一个1000米,只要几天工夫;再往下钻第二个、第三个1000米,就需要几个星期;钻第四个、第五个1000米,就需要几个月;钻5000米以上的深井,由于地下深处的温度、压力都比地面上高得多,岩石格外黏滞,钻头很容易磨损,钻进速度便特别慢,每钻进1米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井,深度也没有超过10 000米,而地球的半径是6300余千米,也就是说钻进深度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600。

 有人认为,火山喷发时的岩浆把地底下的物质带到了光天化日之下,是研究地下情况的好材料。其实,火山岩浆也不过是从地底下二三十千米处喷射出来的,比起巨大的地球半径,仍旧只能说是一层很薄的外壳。

 那么,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秘密呢?

 说来很怪,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秘密的,是那摧毁力很大的自然灾害――地震。

 地震的时候,从震中发出了地震波。地震波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播到地心。因为地下的物质不同,有些地方是固体,有些地方是黏稠的液体,地震波碰到这些不同的物质,就有不同的反射或折射。利用仪器把它的“旅行”状况记录下来,科学家便可根据这些记录来了解地下的情况。但是,地震在什么地方发生,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来决定;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现在人们也还无法预先准确知道。因此,人们就采用“人造地震”的办法,在局部地区进行爆破。爆炸形成的波,如同地震波一样,也能向人们报告地下的状况。

 另外,人们还可以用磁力、重力、电力及放射性勘探等方法,研究地下情况。近年来,人们还利用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地下红外辐射照片,来分析地下的情况。

 科学家的观测和研究证明,地球是有明显的层次的。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叫做地壳;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如果拿煮熟的鸡蛋打比方,那么地壳就相当于薄薄的蛋壳。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核就相当于蛋黄。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硬壳,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海底的地壳比较薄,最薄的地方只有几千米;陆地地壳比较厚,有几十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0余千米。

 一些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从地球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处取了许多岩石样品进行分析,证明地壳是由几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分布最广的是氧、硅、铝、铁、钙、镁、钾、钠、钛九种元素。按重量说,它们占整个地壳的98%。最多的是氧,差不多占了一半,其次是硅,占地壳的1/4强。氧和硅是组成地壳的基本元素,合起来就占了3/4以上。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化合和分解,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矿物。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矿物就有2000余种,但最常见的只有五六十种。多种矿物又往往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岩石。

 地质学家把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地壳的主要是火成岩,特别是火成岩中的花岗岩和玄武岩。黏土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沉积岩,是岩石经侵蚀后沉积而成的,也叫水成岩。变质岩是火成岩和沉积岩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变质而成的。

 地壳本身又分为三层:沉积岩层、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

 沉积岩层分布在地壳的最上面,但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断断续续的。有沉积岩的地方,厚度也不完全相同,最厚的地方达到15千米。

 沉积岩层的下面是花岗岩层。花岗岩层也叫硅铝层,因为它的成分除了氧和硅以外,含铝比较多。它一般集中在大陆下面和海洋不深处的基底上,厚度有10千米~40千米。

 花岗岩层的下面是玄武岩层。玄武岩层也叫硅镁层,因为它的成分除了氧和硅以外,含镁比较多。在大洋深处,它往往直接暴露在海底表面。玄武岩层的厚度有30千米左右。

 地壳中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来说,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大约增加3℃。在地壳底部,最高温度达1000℃。压力也随着深度增加,大约可以到9×105千帕。地壳的平均密度是水的3倍左右。

 地壳虽然又厚又硬,可是并不是铁板一块。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壳是由几大块板块拼起来的,这些板块也不是固定不动的,它们处在不断移动之中。

 地壳之下就是地幔。地幔由高温岩浆组成,是一种很黏的流体层,很像一锅稠粥,在锅中缓慢翻腾。地幔可以分成两层:上地幔和地壳相接触,它的厚度大约有1200千米,主要由硅、铁、镁等成分的橄榄岩组成,因此又称为橄榄岩层;下地幔和地核相接触,它的厚度有1700千米,成分主要是铁、镍等金属的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幔的物质密度比地壳大,大约是水的5倍左右,所以地壳板块可以漂浮于地幔之上。这一层温度是1200℃~2000℃,压力超过1亿千帕。

 地幔再往下,就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重金属所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从地下2900千米一直到5100千米深处,这以下一直到6300余千米深处的地心,是内核。

 组成地核的物质密度很大,比水要重10倍左右。这部分的温度约在5000%,压力超过3亿千帕,是一个温度高、压力大、十分坚实的核心。

本文来自作者[彬琴]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9397.html

(3)
彬琴的头像彬琴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彬琴的头像
    彬琴 2025年10月13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彬琴”

  • 彬琴
    彬琴 2025年10月13日

    本文概览:1、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2、地核为距地表约2900公里以下的地...

  • 彬琴
    用户101305 2025年10月13日

    文章不错《地球里面有什么东西吗?_2》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