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邓稼先一样的品质的人物: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的一部分),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在1959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像邓稼先的人物有哪些
1、邓世昌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2、陈独秀
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在大革命中,陈独秀多次反对共产国际的国共合作指示。但是由于缺乏有系统的、独立的阶级纲领指导,使得陈独秀等一次次被共产国际领导层错误的行政指令压下去。最激烈的一次是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在党报上发表公开信,单方面宣布退出国民党,引起党内外轰动。
3、钱学森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4、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 ,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1958年加入中国***。
着作有《中国地质学》、《地 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5、袁隆平
袁隆平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其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对中国有巨大贡献的人物事迹
焦裕禄 王进喜 泰勒(Taylor) 最先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对生产管理和工资制的革新。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为: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以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近代自然科学是从欧洲兴起的。15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拓市场的需要推动了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进而推动了天文知识和地理知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于是伴随着思想和宗教领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在科学领域中产生了以天文学开始的科学革命。 主要人物及其作出的贡献: 1、1543年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发表《天体运行论》这部不朽著作,提出了日心说宇宙体系。经过伽利赂(G.Galilei,1564-1642)、开晋勒(J·Kepler,1571-1630)的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不仅实现了天文学上的革命,也引起了自然观、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革命。人们开始从对自然界的的笼统的、模湖的认识发展到对于自然界的进行深入的、细致的研究。 2、英国的培根(F.Bacon,156l-1624) 对于近代科学的兴起有卓越贡献的。他的贡献主要不在科学成果上,而是为科学的复兴摇旗呐喊,大力提倡新的科学方法。培根第一个系统研究科学方法并将其当作追求知识的原则、追求知识的程序和方法,他的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著作取名《新工具论》,以示其在科学方法论上的创新。按照培根的科学方法论,正确进行科学研究乃是从命题金字塔的底部一步一步上升到顶部.也就是:有条理地追求知识的程序是以自然为对象,以感官知觉为起点,让心灵顺着一条全然循序递进的阶梯向前推进,即通过实验、列表、比较、排除、归纳而逐步上升到公理(形式)阶梯的顶部。”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里,还采用他的实验归纳程序,详细讨论了热的本质的问题。培根的方法主要强调归纳的一面,他试图将科学方法程序化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3、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是解析几何的创立者。他在《哲学原理》中,阐述了“物理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具有统一性的物质世界,其本质是广延性,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使得混沌状态的物质微粒形成了旋涡运动并通过排斥和吸引而组织起来。他试图以机械运动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架大机器,进而用来解释动物有机体,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他在科学方法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是唯理论科学方法的创立者,又是将还原主义原理深深扎入科学之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以“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规定了唯理论科学方法的出发点。他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是:“全部方法,只不过是:为了发现某一真理而把心灵的目光应该观察的那些事物安排为秩序。如欲严格遵守这一原则,那就必须把混乱暖昧的命题逐级简化为其他较单纯的命题,然后从直观一切命题中最单纯的那些出发,试行同样逐级上升到认识其他一切命题。”另一条原则是:“要从错综复杂事物中区别出最简单事物,然后予以有秩序的研究,就必须在我们已经用它们互相直接演绎出某些真理的每一系列事物中,观察哪一个是最简单项,其余各项又是怎样同它的关系或远或近,或者同等距离的”。在《方法谈》中,笛卡儿给出的指导人们理智的四条原则,第一条包括避免“急躁与偏见”,只接受清晰和独特的思想;第三条要求从简单到复杂渐次前进;第四条要求进行无一遗漏的完整分析。其中被认为是统治了西方科学方法达350年之久的最为重要的原则是:“第二条原则是把我正在考虑的难题分成尽可能多和必要的部分,以便把它最好地加以解决。”切克兰德(P.Checkland)在《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一书中将其称为“标示了西方知识传统之特征的分析还原原理”而且正是现代的系统论运动才真正对这一原理提出了挑战。事实上,还原论的观点,就奠定了追求简单性、追求线性解的思想基础。这就是说,因为总体总是可以分解为部分的,复杂的现象总是可以分解成为简单的现象来理解的,非线性系统就总是可以化简为线性问题来解决的。[] 1686年4月28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日子之一,牛顿在这‘天向伦敦皇家学会提出了他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牛顿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4、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极大地推进了这个机械系统的自然观、机械确定论的规律观、还原论的科学方法论。在笛卡儿断言“动物是机器”的基础上,拉美特利(de Ia Mettrie,1709-1751)进而声称《人是机器》(1747)。经过法国的分析大师们的工作,诞生了理论力学,牛顿经典力学就有了新的精确的表达方式。拉普拉斯(P.-S.LapIace.1749-1827)设想的全能全知的妖精,被认为是最为明确、最为彻底地表述了机械决定论的理想。 5、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初期,这样一幅机械的、分析的、线性的、被组织的世界图景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只有通过自然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进步,我们才可能通过对于这种机械的、分析的、线性的、被组织的世界图景的再一次否定,走向一幅有机的、综合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的系统世界图景 周恩来
对中国有巨大贡献的人物事迹为:袁隆平、邓稼先、钱学森、屠呦呦、刘翔等。
1、袁隆平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1964年到1965年,袁隆平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开始了杂交育种的研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邓稼先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回到祖国的怀抱,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从1958年至1986年的28年间邓稼先都全身心地投入“两弹”的研发工作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次成功研发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原子弹,但也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才知道他为国家做出了多大的奉献。
3、钱学森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4、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带领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5、刘翔
刘翔,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室内室外世锦赛冠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
获得“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11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大奖,中国体育广播杰出贡献奖,“五一劳动奖章”荣勋。
本文来自作者[竹醉]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939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竹醉”
本文概览:具有邓稼先一样的品质的人物:钱学森。钱学森(1911.12.11~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博士学位,被...
文章不错《具有邓稼先一样的品质的人物》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