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原本就是“包子”
古代的包子并不都叫包子,如前文所见,唐人就把它叫做“笼饼”。古人把面食统称为“饼”,如汤面叫做“汤饼”,上笼蒸熟的面点就叫“笼饼”。陆游有诗云:“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其下作注:“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
宋代已出现“包子”之名,但“馒头”之称一直并行不衰。明代《水浒传》的二十七回中,武松路过孙二娘的酒店,点了二三十个包子。“那妇人……去灶上取一笼馒头来放在桌子上。两个公人拿起来便吃。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可见当时的人依然称包子为“馒头”。不过,古人为了不杀人祭天,而创造了包子;孙二娘为了卖包子,却把人杀了做馅,想来也颇为讽刺。
“包子”和“馒头”的称谓,到清代才渐渐分化。《儒林外史》第二回写道:“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杠子火烧。”这里的“馒头”才真正是没有馅的馒头。现今的吴语区还时常把包子称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
中国传统面食,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制而成,一般圆形,大小从直径4厘米左右到直径15厘米左右均有。中国北方传统上以馒头或面条作为主食。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便以开始将发酵后的面团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由于当时磨尚未出现,因此并不流行。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手。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诸葛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一说命名为“蛮头”,蛮人之头之意)。
此后,无论有无馅心,均统称馒头。直到北宋,方才出现了包子这一称呼,指代有馅的馒头,而馒头一词本身则逐渐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不过,时至今日,在上海等地的方言中,仍然将包子和馒头统称为馒头。
除了中国之外,越南、朝鲜亦有馒头,另外,在蒙古语、波斯语中,也有馒头一词的变音。
本文来自作者[诗双]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935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诗双”
本文概览:“馒头”原本就是“包子”古代的包子并不都叫包子,如前文所见,唐人就把它叫做“笼饼”。古人把面食统称为“饼”,如汤面叫做“汤饼”,上笼蒸熟的面点就叫“笼饼”。陆游有诗云:“便觉此...
文章不错《包子在中国有多少年的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