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现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出了“司南”。《鬼谷子·谋》记载,郑人外出采玉,带了司南以便不迷失方向;《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用司南确定准确的时间。这些说明司南在当时已在多方面得到应用。但是,由于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磁性较弱,加上转动时与底盘磨擦力较大,因此指南效果比较差,长期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北宋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钢针,制出了指南针。关于指南针的装置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约有四种:把磁针横贯灯芯浮于水上;把磁针架在碗沿上;把磁针放在指甲上;用缕丝缀住针腰挂在空中。其中以缕悬法的灵敏度最高。它的具体装置方法是将缕丝的一端用蜡粘在磁针腰部,另一端悬在木架上,针下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针便指向南北。这种悬挂型的指南针,基本上确立了近代罗盘的构造。以后,人们学会了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出了罗盘针。当时的罗盘还是水罗盘,即将磁针横贯着灯芯浮在水面上。水罗盘在南宋时已得到普遍使用。至于旱罗盘,我国到了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时才出现。
据考证,指南车为三国何人所造?
司南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证的战国时期的发明;指南车则尚存争议,所以将司南作为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倘有一天能够证明指南车确实在三皇五帝时代存在,那么这一称呼恐将易主。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指南车起源很早,历代曾几度重制,但均未留下资料.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资料。
关于指南车的出现时间,西晋崔豹所著《古今注》及《志林》等古籍说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作大雾,黄帝造指南车为士兵领路,《古今注》及《鬼谷子》等古籍说周公(即周武王弟)作指南车,是因“越裳氏”来进贡,迷失了归路。
周公造“五乘”指南车,为他们引路,刘仙洲在所著《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中说指南车的发明应以古籍《西京杂记》记载为据,定为西汉。
王振铎在所著《科技考古论坛》中说“创造指南车者,当以三国时马钧为可信”,并引《魏略》所记来加以证明。
现今虽可知宋代两种指南车的内部结构确是机械系统,与指南针无关,但对其他朝代指南车的内部结构,未见任何古籍及参考资料,也就无法证明其他朝代指南车内部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但如指南车利用了磁铁的指极性,而指南车出现的时间不可能早过磁铁的发现,现今认为中国磁铁的发现时间为公元前三世纪,与黄帝与周公发明指南车矛盾。而司南有三种解释,其中之一是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另一是司南车的省称。
据考证,三国魏马钧于青龙3年(235年)创造指南车,虽有记载,但造法失传。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 ,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
据考证,三国魏马钧于青龙3年(235年)创造指南车,虽有记载,但造法失传。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进兵长安,后秦姚兴使令狐生制造指南车。北魏的郭善明也曾研发过,未成,扶风人马岳又造,垂成,善明鸩杀之。南朝的祖冲之又发明一次,《南齐书?6?1祖冲之传》:“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宋史?6?1舆服志》对指南车的机械结构,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此车仅用为帝王出行的仪仗。宋、金两朝的燕肃与吴德仁等科学家都研制出指南车,但之后又失传了。《宋史·舆服志》对其机械构造有具体记载 。宋代造法有天圣五年(1027)燕肃所献传统做法和大观元年(1107)内侍省吴德仁所献车制两种。指南车的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在齿轮传动和离合器的应用上已取得很大成就。指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是古代帝王出门时,作为仪仗的车辆之一,以显示皇权的威武与豪华。
本文来自作者[婉仪容]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680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婉仪容”
本文概览: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现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出了“司南”。《鬼谷子·谋》记载,郑人外出采玉,带了司南以便不迷失方向;《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用司南确定准...
文章不错《指南针是谁造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