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言:
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2、心正则姿正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心正如思,笔化浓山。
5、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二、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
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并与赵孟_、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
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
《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时)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
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或云此乃敦煌石窟经生托名柳公权所作,但属柳体一脉无疑)。
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
扩展资料:
柳公权书法:
古人常用颜筋柳骨之词来评价。这是与颜真卿的书体比较而论。总体上说,柳体用笔骨力居多,笔画清瘦,笔力刚毅遒劲,结体中宫收紧,外围舒展开朗。这是柳公权力矫唐开元之后书风日趋肥厚之弊的新面目,也是柳体的最大特点。
从结体上看,柳体一变颜体的内松外紧,重心偏低的风格,也没有像欧阳询所书那样修长*侧的特点,而是字的结体内紧外松,即中宫或某一部分收紧,外围舒展,呈放射状。短笔粗壮凝缩,长笔纤细伸展。上下、左右、偏旁之间收缩伸展自如,谦让有序。
收缩之处,如待发紧握之拳;伸展之笔,如引发千钧之弩。一伸一缩,身影矫健,神形毕露柳书的结体讲究法度,严谨中见疏朗,平整中带峻险,重心常居中心。横画平坦,左右相称平稳;坚画笔直,上下协调统一。
柳体的用笔,更讲究笔法,精细绝妙。其每一笔画,一丝不苟。笔法方圆兼备,刚挺有力。横画藏锋下笔,方折凌厉,收笔常用回锋顿笔之法,显得圆润遒劲。长横较细,略向上凸,富有弹性;短横粗壮,稍向下凸,凝重干练。
撇画中,长撇柔长,短撇直短,出锋锐利,势不可当。捺画写得很凝重,一波三折十分明显,出锋刚毅,如快刀斩乱麻。点画外方内平,棱角鲜明。钩画常回锋出钩,钩处尤如铁戈。转折处转折并用,转中带折,折中见转,方圆并现,干净利落。挑画笔势险峻,出锋自如。
柳体的这种结体、用笔的特点,是介于欧体(欧阳询)和颜体之间的一种风格。如笔势的斜度,略比颜体斜而比欧体平,落笔的取势,转折、钩、点的写法及结体中笔势的向背等,都有介乎两者之间的现象。
再如结体中外框的处理,柳体的大外框(如国)的两侧竖画,明显带有颜体的风格,即呈两侧相向之笔势,而小口的写法,常上大下小,呈倒梯形,这是受欧阳询书法的影响。
柳书的这种取乎欧、颠书体的特点,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充分吸收消化的结果,这也可说是书法学习中入帖出帖的范例。
百度百科—唐柳公权玄秘塔碑及其笔法
本文来自作者[晓兰兰]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341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晓兰兰”
本文概览:一、名言: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2、心正则姿正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心正如思,笔化浓山。5、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二、简介: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
文章不错《柳公权的简介名言》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