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写了什么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了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还有湖光水色的景象。

翻译: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春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低临水面,像要探足水中濯洗一般。春天来了,西湖水涨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见早来的黄莺争抢着飞上向阳枝头唱歌儿,它们还有些怕冷;不知是新到谁家的一双小燕子从水边衔了泥飞回去筑巢。春到西湖,鸟儿们开始活跃起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人看到路畔野花似开未开,但看势头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地还不够深,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诗人来到绿柳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于是赞叹地说: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呢!

七言律诗。写春天骑马游西湖。

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作者时任杭州刺史。

从孤山寺到贾公亭,交代诗人行踪。

春来水涨,水面上升,与云近,所以云脚低。“脚”字传神。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早春禽事。早莺尚少,故曰几处——不多几处;新燕可指,故问谁家——不知谁家。

乱花,杂花,形形色色的花;浅草,矮草,长得还不够高,春的情态更加妩媚动人。

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事物在发展变化。

没马蹄,将马蹄埋没。诗人游西湖是骑马行进,于此可见。

湖东白沙堤,又见作者行踪。最爱,推进一步。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本文来自作者[依瑶]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42863.html

(11)
依瑶的头像依瑶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依瑶的头像
    依瑶 2025年09月26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依瑶”

  • 依瑶
    依瑶 2025年09月26日

    本文概览:“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了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还有湖光水色的景象。翻译: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 依瑶
    用户092608 2025年09月26日

    文章不错《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写了什么景》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