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的意思是指缺少文化修养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
一、出处。
先秦《诗·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有其情也。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附庸风雅”。
二、成语典故。
明人吴俨,官做到部长,家里非常富有。一个朋友家里有宋朝朝廷收藏的唐人所写的《十八学士》一卷,每次想得到它,但他家非千金不卖。吴俨的弟弟也很富有,可与他兄长相匹敌,只积粮食丝绸,然而文人总是轻视他。
一天,他弟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真要千金吗?”画主说:“是的。”于是按千金之数买下了它。后来安排酒席宴请他的兄长和那些一向轻视他的人,酒喝到一半,故意谈画,并拿出《十八学士》来欣赏。
有人说:“你凭什么知道这是一幅名画呢?”他弟弟就环顾四周说其他的事了。当时人们传为笑话。
附庸风雅的例句:
1、其中还有一些附庸风雅的修士舞文弄墨写成诗赋颂扬赞叹,更有丹青妙手挥毫作画,写真传神。
2、知音,这二字知难行易,想从别人演奏中听出真实心境,非大师级人物不成啊。至少,满场附庸风雅自负才高的人,没有一个能听出来。
3、现代人也不可能尽如古人吟诗作画,附庸风雅,觥筹交错,在白墙黑瓦之间,小桥流水中,曲觞流水中品位诗情画意。
4、黄鹤楼不仅要忍受将军与士兵杂乱无章的脚步,更要承受旅者与游客层层叠叠的踏访,而且还要接纳诸多附庸风雅的所谓墨宝。
5、他自小在商贾贸易上颇有天份,但读书却是不成,惟其如此竟渐渐养成了附庸风雅的毛病。
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解释下具体如下:
一、简述
1、附庸风雅(拼音:fù yōng fēng yǎ)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诗·序》、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
2、附庸风雅(附庸:依附,追随。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后泛指有关诗文方面的事)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动宾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二、出处
1、先秦《诗·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有其情也。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2、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附庸风雅”。
三、成语寓意
1、金钱可以买来名人名画,却买不来艺术修养,买不来知识。若单纯只想靠附庸风雅掩饰自己对艺术的无知,是徒劳无益的,只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做法,除了留给人笑柄之外,是得不到任何好结果的。
2、成语告诉人们,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树立良好的形象,只能从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入手,舍此别无捷径可走。
四、拓展
雅,颂均是春秋时的名词,而风之一词出来甚后。《论语》上只有“南”“郑”等称,无“国风”一个统称。《诗经》自己文句中有“以雅以南”也不提及风字,其提及风字者,乃反不在风中,如“吉甫作诵,其风肆好”在《大雅》。
本文来自作者[忆雪]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97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忆雪”
本文概览:附庸风雅的意思是指缺少文化修养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一、出处。先秦《诗·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有其情也。若夫雅、颂之篇,...
文章不错《附庸风雅的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