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指王翱。
(2)畿辅: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畿,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辅,亦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如汉代京城之外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政区,称三辅。某官某:作什么官的某人。某,前一个代官职,后一个代其人姓名。《明史·王翱传》:“婿贾杰官近畿。”
(3)固:副词,坚决,坚持。不遣:不让回娘家。遣,打发走。
(4)恚:怨怒。语:告诉。这一句意谓你父亲为吏部长官。而:你,代词。翁:父。长:长官。这里用为动词,做……长官。铨:铨选,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由吏部按照规定任免、考核、选拔官吏。故吏部亦称“铨部”,其长官称尚书。
(5)迁我京职: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迁:古代调动官职叫“迁”,一般指升职。
(6)则:连词,那么。汝:你。朝夕:天天,时时。
(7)且:连词,况且。表示意思上的更进一层。振落叶: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振,摇动。耳:而已,罢了。
(8)而:可是。固吝者何: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固,坚持。
(9)寄言:寄语,托人带话。
(10)白:告诉。
(11)案:几桌,此指餐桌。一说,古时进食用的短足木盘。
(12)驾:坐车。朝房:官吏上朝前停留休息的房舍。
(13)旬:十天。乃:才。第:府第,王公大臣的住宅。
(14)竟:终于。不调:没有调职。
(15)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都,总。御史,明清是监察官吏的官,属都察院。
(16)太监:自唐以后,为宦官之通称,专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代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辽东:明朝在今辽宁省内设辽东都指挥司,防守边境。
(17)甚相得:相处得很好。相得,互相投合。
(18)改:改任,改换官职或另任某官。两广:广东和广西两省。王翱调任总督两广军务时在1452年(代宗景泰三年),时年六十九岁。
(19)泣:小声地哭。
(20)枚:本义为树干,引申为计量单位,犹“个”、“颗”等。
(21)是:指示代词,这,指大珠。贿得:通过受贿得到。贿,贿赂,这里指接受贿赂,用作“得”的状语。
(22)先皇:先朝皇帝。先,对已去世者的尊称。此处指明成祖或明宣宗。颁:赏赐。僧保:人名,不详。货:买。西洋:泛指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明成祖时,曾命郑和等七次下西洋。于:给。侍臣:皇帝左右的近臣,包括太监。
(23)某:自称之词,指代“我”。焉:语气助词。
(24)别:赠别。
(25)固:副词,本来。
(26)内:同“纳”,放入。著:“着”的本字,穿。披袄:穿在外面的上衣,大多是夹的或棉的。
(27)纫之:意谓把珠缝在披袄中。纫:缝。
(28)后:后代,此处指太监的继承人,过继之子或养子。
(29)从子:兄或弟的儿子、侄子。
(30)之:慰问他们。
(31)若,你们,代词。
(32)得无:犹言“莫非”、“恐怕”,表示对事实的测度。苦贫:苦于贫穷,为贫穷所困。
(33)然:表应对的副词,常单独成句,可译作“是的”,“对”。
(34)营:经营,置办,指做生意或买房产等。
(35)予:我,代词。佐:辅助,帮助。贾:同“价”,钱。
(36)心计:心里盘算。
(37)无从办:无法办到。
(38)特:副词,只,不过。故人:旧友,老朋友。
(39)阳:同“佯”假装,伪装。
(40)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顺从。犹“是”,“好吧”。
(41)如约。按照约定的办。如,依照。
(42)乃:于是,就。副词。伪为屋券:假造一张买房子的契约。为,动词。券,契据。古代的券常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如今之合同。
(43)列贾:开列的价格。五百金:五百两银子。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yì),一镒称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后来以银子为货币,银一两称一金。告公。
(44)授:给予,交给。
(45)封识宛然:意谓原来封好的记号仍然是那样,即仍是原来包裹的样子。识,同“帜”,标志,记号。宛然,依然。 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做什么官的某人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走,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吝惜力气,是何道理?”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一天晚上摆上酒,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外,坐车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终于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辞谢不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
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河北省的名称及其来历
作者:杨广富
河北,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河北”是个古老的名称,最早以地域名称见诸于战国史籍,唐初始成为大行政区的名称,中华民国(1928年)由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河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周礼·职方》,中有“河北之地”的记载。《战国策·赵策三》则有“赵有河北,齐有河东”。《尔雅·释丘》记载:“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文中的“河”,指“黄河”。黄河,古称“河”。后世以河水多泥沙而色黄,故称“黄河”。战国时的黄河,由今河南省濮阳流向东北,经今河北省大名、馆陶,及山东省平原等地,于山东省庆云县入海。其北有赵,其东有齐。从黄河流经的地域,可知那时的“河北”,大抵包括今河北省中、南部广大地区和今山东省东北隅、河南省北部小部分地区。古代河北与今河北有着地域上的部分重叠关系,从而可以看出当今河北省这个名称悠久的历史渊源①。
“河北”自战国出现,历经秦、汉,至隋,它一直作为黄河以北广大地域的泛称存在,但并无具体严格而明确的地区范围。《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巨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此书还记载刘邦对项羽所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当时“巨鹿”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境内,“河北之军”指在邢台“巨鹿之北”。“将军战河北”,指项羽之军是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隋书·五行志》记载:“仁寿二年,河南、河北诸州大水”。“河北”,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河北省及其相邻地区②。总之,“河北”在唐代以前是个约定俗成的地域泛称。
唐代初期,“河北”开始成为全国一级大行政区的名称,沿袭到宋、金两朝。《旧唐本·地理志》记载:“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这是“河北”成为大政区名称的开始。根据“山河形便”的命名原则,在黄河以北设道,名曰“河北道”,这是顺理成章的。河北道辖孟、怀、魏、博、相、卫、贝、澶、邢、洺、惠、镇、冀、深、赵、沧、景、德、定、易、幽、涿、瀛、莫、平、妫、檀、荆、营等29州及东安都护府。此时黄河已向南改道,即由河南省濮阳向东北经今山东省阳谷、东阿、禹城、商河、滨县等至利津入海。河北道的范围大体包括今河北省全部辖域及山东省、河南省北部一隅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的南部地区。由上可知,当时“河北”的地域十分辽阔。宋代将河北道改为河北路。金代沿用河北路。元代推行省制,便废除了河北路③。
省,原是官署的名称。作为政区名的行省,起源甚早。魏、晋时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是中央行政机构。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除京师附近地区的山东、山西和河北直隶于中书省外,又在路之上于河南、浙江、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设十一个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简称省④。古称“天子之居”为“京师”,即今首都。明代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自南京迁北京后,因称直隶北京的今河北、天津等地为“北直隶”;直隶南京的今江苏、安徽省为“南直隶”。清初,改北直隶为“直隶省”,南直隶为“江南省”⑤。明、清沿用元代行政区为“省”的名称,至今。
民国初期,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北京,全国省级行政区设置多袭清制,大体在今河北省辖域仍设直隶省。1927年8月,民国党政俯迁都南京以后,直隶省不仅失去了原来较其他省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已名不符实,于是便产生了更改直隶省名的问题⑥。1928年6月20日,国民党政府决定,直隶省改称河北省,京兆尹公署撤销,所属二十县划归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天津为河北省省会⑦。同年6月28 日,中华民国政府又明令公布这项决议。1928年7月4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于天津成立,国民党政府行政院任命晋军将领商震为河北省主席。从此,“河北”又作为政区名称出现了,它指称着黄河下游以北的某一广阔地域。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首都北京市的周围,东邻天津市,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相邻,南邻河南省,东南与山东省毗连,西北、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北与辽宁省相连。70多年来,河北省的辖域虽有变更,但今昔河北省标志辖域的范围大体是一致的。
因河北省古为冀州之域,所以河北省简称冀。冀州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尚书·禹贡》中说:大禹治水以后,按当时的山川河流,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当时的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地理区域):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冀为九州之首”。《冀县志》中说:“冀为最古之州,唐虞之前,圣贤帝王多为冀产”,是“尧、舜建都之地也”。《汉书》中说:“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也”。冀州的由来,则是由冀之地而得名。《说文解字》中说:“冀,北方州也,北方名冀,因而以名其州也,”。《尔雅·释州国》中说:“以取地以为名也!” 《尔雅·释地》中说:“两河间,曰冀”。“两河”,指黄河和辽河。“冀”,指冀州。“两诃间”指黄河和辽河之间,为冀州之地。那时所说冀州的地域范围,实际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域,可见冀州地域之大。西汉杨雄等对古冀州的描写,“洋洋冀州,鸿原大陆”,“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冲易达,据河北之中,川原饶衍,控带燕齐”。
到了东周列国时,九州又分为十二州,冀州析为幽、并二州。此时的冀州,包括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域。
在秦汉以前,无论是“九州”,还是“十二州”,都是传说中的地理区域,而不是行政区划。冀州作为实际上的行政区划是从汉代开始。西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把京师附近地区外的地区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13州,置刺史巡查境内。今河北省主要属冀州刺史部(有10郡郡部在今河北)和幽州刺史部(有5郡郡部在今河北)管辖⑧。东汉政区基本沿袭西汉,历经魏、晋、南北朝。冀州的辖区曾多次变更,辖境愈变愈小,逐渐变成县级的州、市。
河北省简称冀,那么,“冀”是什么意思呢?“冀”属多义字,其中有一义是“希冀”、“冀望”、“期望”等词。东汉时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来的书叫《释名》,它在解释“冀州”地名的由来时写道:“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释名》对“冀州”名称的解释,就使用了含有“希望”的意义。这样,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么,如今简称“冀”的河北省,就应是寄予美好希望之地了⑨。
河北省的别称燕赵,也称燕赵中山。因为战国初期在今河北省辖域内建都的有三个诸侯国,即燕、赵、中山,故有燕赵中山之称。赵国灭中山国后,因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今河北省辖域,北为燕国之地,南为赵国之地,故又有“燕赵”之称。
“燕赵”和“燕赵中山”之称,为何以“燕”字当头呢?这与燕建国时期较早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有关。《中国史话》中说:“周初封的大国有山东的齐国、鲁国,河南的卫、陈、蔡、宋,山西的晋,河北的燕,湖北的楚……等。”《可爱的河北》中说:河北省“战国时分属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其中以燕、赵最为有名,故也有‘燕赵’之称。”
燕,本作匽、郾,西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始封之君为召公奭。燕国在战国时代逐渐强盛起来,号称七雄之一。国都在蓟(今北京市西南),称为上都。燕昭王时修建武阳(在今河北省易县),称为燕下都。这个下都武阳,就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的出发地⑩。燕国强盛时的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辽宁省西南部及山东省北部。公元前226年,秦攻燕,取蓟,燕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燕灭亡⑾。
赵国,原赵大夫赵衰的后代赵籍伙同魏、韩瓜分晋国而来,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赵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最强盛时的疆土,包括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山西省中部和北部,陕西省东北部,山东省西部及河南省北部⑿。公元前228年,赵被秦灭亡。
中山国,原名鲜虞国,是由鲜虞水而得名,始建于西周,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狄建立的国家。约在春秋末年鲜虞改为中山,公元前506年“中山”国名正式见于史籍。中山国因定都于中山城(在今唐县城西)而得名⒀。《水经注》记载:“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子系中山狼”诗句中的“中山”,即指“中山国”。中山国曾三次亡国,两次复国迁都。第一次被晋国灭亡,复国后于公元前414年,建都于顾(今定州市)。第二次被魏国攻灭,于公元前378年桓公复国后,迁都于灵寿(今平山县三汲)。国力强盛后称王,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疆域的北界是从安新经徐水向西的燕长城,南界到房子和鄗(今赞皇、高邑一带),西到太行山麓,东至衡水。第三次亡国,即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灭亡⒁。中山虽然亡国了,但“中山”这一国名却长期被后世沿用。如,汉高祖置中山郡,汉景帝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建中山国⒂,等等。
河北省的别称,还有畿辅。畿,古称天子直接所领之地,后多指京城附近由京师直辖的地区。辅,古代也指京城附近的地方。畿辅,指国都附近的地方,或京城附近由京师直辖的地区。因为元、明、清三代先后都建都于北京,河北省是京畿、藩屏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故又有“畿辅”之誉。河北古称畿辅之地,所以清代所修的河北通志就叫《畿辅通志》⒃。
注:
①②③⑥《“河北”考释》路洪昌,《河北地方方志》1987年第3期。
④《省·行省》,《河北地方志》1988年第1期。
⑤《中外史地知识手册》,1984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419页。
⑦《河北近代大记事》,1986年4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38页。
⑧⑾⑿⒀⒁《可爱的河北》,1984年9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49页,第47页,第48页,第48页,第48页。
⑨《“冀”简称的由来及其含义》张常,《老人世界》1998年第12期。
⑩《燕国的荆轲》陈冲,1998年6月4日《燕赵晚报》。
⒂《中山国的变迁》梁勇,1997年11月6日《燕赵晚报》。
⒃《三修〈畿辅通志〉》王景玉,1986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本文来自作者[硕超]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859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硕超”
本文概览:(1)公:指王翱。(2)畿辅: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畿,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辅,亦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如汉代京城之外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政区,称...
文章不错《记王忠肃公翱三事的注释译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