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十六计”共分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调虎离山”属于攻战计。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典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调虎离山属于三十六计中的攻战计,是第十五计。
释义: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出处: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少有为,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便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
故事案例和由来
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本文来自作者[诗涵涵]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824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诗涵涵”
本文概览:所谓“三十六计”共分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调虎离山”属于攻战计。第三套 攻战计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
文章不错《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属于什么计?》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