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16岁行什么礼?

古代16岁束发。

虽说已经成年。可以结婚生子,但是成人礼一般是二十岁。二十岁举行冠礼,十六岁亦称“二八"年华,因其体格还未健壮,故称之为“弱冠"。弱字的反意为强,也是又小的意思,这就是“弱冠“的来由。

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

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

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行什么礼?

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这种礼仪不仅体现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体现在衣冠年岁方面。古代社会的男女都会举行成年仪式,男子叫做行冠礼,女子叫做行笄礼。是为了表示男女已经成年,男生可以入仕当官,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承担责任。而女生成人则代表着可以安排出嫁,这种成人礼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存在。

一、男子行冠礼

古代的男子行冠礼一般在20岁,但是因为各地区风俗不同,所以男子行冠礼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岁到20岁之间,行冠礼表示男子的性成熟可以娶妻。行冠礼的地址一般选在祖宗祠堂里进行。而且男子行冠礼也象征着男子有涉世处理事务的能力。因为历朝历代对行冠礼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行冠礼的仪式也各有不同。我国最重视行冠礼的是汉朝,而帝王家的长子,为了及早获得处理政务的权力也会提前行冠礼。

二、女子行笄礼

古代的女子一般在15岁就可以行笄礼,但是行笄礼的前提就是已经订婚了。如果女子一直没有被订婚,那么到20岁行笄礼也是可以的。行笄礼的时候女子要把自己的头发盘在头顶上并用簪子固定住,表示自己已经成年了并且已经有婚配了。行笄礼的时间一般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女儿节。而且行笄礼的主要参与人员以女性为主,总人数控制在11个人左右。行笄礼对女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三、成人礼的意义

成人礼对于我国古代的男生女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表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担负起自己言行举止的责任,对女生而言则是可以出嫁的年龄。对于男生而言则是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古代的男女对成人礼非常重视。

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本文来自作者[访雁]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7742.html

(67)
访雁的头像访雁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雁的头像
    访雁 2025年09月18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访雁”

  • 访雁
    访雁 2025年09月18日

    本文概览:古代16岁束发。虽说已经成年。可以结婚生子,但是成人礼一般是二十岁。二十岁举行冠礼,十六岁亦称“二八"年华,因其体格还未健壮,故称之为“弱冠"。弱字的反意为强,也是又小的意思,...

  • 访雁
    用户091809 2025年09月18日

    文章不错《古代男子16岁行什么礼?》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