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就是激愤心里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话,就觉得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也就是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激愤起来,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幼时非常顽皮,为他请了好几个教书先生都被他打跑了,后来有一位隐士自愿任教,先生唯一的要求是建一个大花园,不要门,而且围墙要高。开始,年羹尧也想将他赶走,不料打不过先生,看先生在墙上飞来走去,年羹尧非常羡慕。年羹尧要求学,先生不教。这时年羹尧发誓要好好学,于是先生这才慢慢教他,后来成了一代名将。而他在家也有一副这样的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这也就是说,必要时先刺激学生思想,使学生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悱”是内心有怀疑、不肯定,譬如古人这样讲,就是告诉他值得考虑,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韩愈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一定完全是对的,不光靠服从接受便行,如果呆板地接受,学问会越来越差的。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也就是说课堂上让学生多动自己的脑子,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给出肯定。
食粗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下一句
<论语·述而>>里边有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过来就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想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向,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向,便不再教他了.
论语里边不是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吗?这句说白了就是只要你愿意学,我就乐意教.那为什么人家反应迟钝一点就不教了?
意思:吃粗粮喝水,把手臂当作做枕头,乐意也在其中了,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出处:《论语·述而篇》
作者:佚名
寓意:不在乎生活的艰苦,但求无愧也心,只要有自然的快乐,就能够生活的很惬意满足了。
扩展资料《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文章节选: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篇》
解释: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论语·述而篇》
解释: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出自《论语·述而篇》
(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本文来自作者[易玉]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763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易玉”
本文概览:《论语》,有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就是激愤心里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话,就觉得非...
文章不错《不悱不发上一句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