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天花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岁到14岁期间,每天应景做皇帝,到养心殿摆样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到弘德殿读书。同治从小没有得到严父的教育,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都没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读书的要领。她们常在重华宫潄芳斋办事、传膳、听戏,没有给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贪玩,不爱读书,“见书即怕”,不好学习,没有长进。他的师傅教他学习看奏折,但他“精神极散”;听讲奏折,也极不用心。他的伴读奕详、奕询,本意在陪同读书、互相激励、彼此切磋,实际上往往代其受过,起到“杀鸡吓猴”的作用。在课堂上,“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嬉笑”,实在是一个顽皮的学生。同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折奏未能读”,连“在内背《大学》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个人来说,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独尊荣光,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没有兄弟竞争便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这是他人生的喜剧。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剧——他短暂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丧父是为第一大不幸!童年担当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乐是为第二大不幸!同圣母皇太后关系不好是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为第四大不幸!无子无女是为第五大不幸!19岁便早亡是为第六大不幸!下面简单说一下他的后妃。
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皇后的祖父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皇后的父亲崇绮,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状元”,是有清一代满洲、蒙古以汉文获翰林院编修的第一人。满蒙士林,以其为荣。同治九年(1870年),选侍讲,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再调盛京将军。义和团事起,崇绮同朝廷勋贵多人信仰,事败之后,随荣禄走保定,住居莲池书院,自缢而死。崇绮妻,瓜尔佳氏,在京师陷落时,阖门死难。《清史稿·崇绮传附崇绮妻传》记载:“崇绮妻,瓜尔佳氏,先于京师陷时,预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孙员外郎廉定,笔帖式廉容、廉密,监生廉宏,分别男女,入坑坐瘗(yì),阖门死难。”
皇后出身于官宦名门、诗书大家,自幼习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责。《我的前半生》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chì)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一直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临终前没有册封自己为皇后而不满。慈禧动怒,同治被吓晕,病情加重。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湉(tián)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纵,同家庭关系不和谐有关。据说: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游。有人给他进“小说*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又记载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有奄杜之锡者,状若少女,帝幸之。之锡有姊,固金鱼池娼也。更引帝与之狎。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据记载:醇亲王奕曾经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质问从哪里听来的?醇亲王怫然语塞。又召恭亲王奕,问微行一事是听何人所言?答:“臣子载澄。”同治微行,沸沸扬扬,既不能轻信说其有,也不能断然说其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之死,传说颇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说。
主同治死于天花说。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翁的日记记载: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凉,今日(三十日)发疹”。十一月初二日,“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又记载:“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见御前大臣时,“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上谕云:“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经敦亲王等合词吁请静心调摄”云云。经学者研究清宫历史医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后认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后,太医公布病情与药方,宣布同治之病为“天花之喜”。慈禧太后暨文武大臣对同治之病,不是积极地寻求新医药和新疗法,而是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进行“供送痘神”的活动,敬请“痘神娘娘”入皇宫养心殿供奉。宫内张挂驱邪红联,王公大臣们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后四”的说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长为“前五后七”,就是可望12天度过危险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还亲自到景山寿皇殿行礼,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内务府行文礼部,诸天众圣,皆加封赏。一身疮痍的同治,在皇宫求神祭祖的喧嚣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在养心殿,这里恰是他的祖先顺治被天花夺去性命的寝殿。《崇陵传信录》记载:“惠陵上仙,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近年专家们发现了御医给同治看病的《脉案》。医学史专家对相关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结论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野史中也有载述,《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二十八日又记: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见“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铭日记也记载:“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但他又说:“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但清宫史专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私自从紫禁城里出去寻花问柳,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同治重修圆明园计划遭百官反对而失败后,百般无聊,便在太监引导下,微服出宫,寻欢取乐。时外国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国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说,“同治皇帝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决无不可医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国之君,太医开方要经过严审,出于为君者讳,是不能公布病症实情,也不能按病开方,下药不对症,医治无疗效。
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推断。御医诊断同治的症状是: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两种疾病并发,医治无效而死。
民间对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种种说法,清朝官方则保持沉默,不予申辩。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历史疑案。
你讲的西医是什么时代的西医啊。这个理解是不全面的。
医学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医学,另一类是现代医学。
传统医学就是伴随着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给人治病的方法,一般都起源于日常现象的偶然发现,比如发现某种草敷在身体上可以消肿,某种石头吃下去后可以止痛,这些经验的积累,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继承下来,由于当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很少,很多偶然的现象被理解为真理,于是就会试图复制效果,比如求神,驱鬼等仪式,所以,中国古代把巫医乐师列在一起,说明巫医是不分家的。传统医学的特点,一是用天然药物治疗病,二是与当地宗教哲学相融合,比如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由于自然科学的认识不足,缺乏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生物化学的基本规律,没有办法去解释疾病的发病机理,也没有办法去解释药物的作用机理,于是就会用一些自己的理解,去把一些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但这些归纳和总结,都是基于想象、假设和推论,不可避免的受当时的宗教和哲学的影响。比如感冒,因为来得快,于是就起了个名字叫风,往往是受寒以后得病,于是就会说受了风寒,感冒的时候,有时候会浑身酸痛,甚至于皮肤都有感觉,在体温上升期,还会发冷,出鸡皮疙瘩,于是就认为病是从表面进入人体的,称为表征,一段时间后,人不再怕冷,开始发烧,于是说病进入了体内,其实这些解释在现代科学下,都是错误的。所以,这是在有限的科技条件下的产物,传统医学是基于朴素唯物主义下的产物。
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传统医学,不只是中医,西藏的藏医,蒙古的蒙医,苗族的苗医,非洲人,一把草放在嘴里嚼一嚼,往伤口上一敷,毒蛇咬伤都解决了,这算什么医呢。
动物也会治病,巴西的鹦鹉,会吃一种土,去解桉树叶子的毒,因为桉树叶子是它们的主食。鸡在缺钙的时候就会去吃蛋壳,石子,它们也有它们的传统医学。
欧洲也有他们的传统医学,看看大英百科全书,就会看到很多奇葩的治疗方法,有些现在看来完全是荒谬的。但工业革命是从欧洲开始的,所以他们首先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认知,取而代之的是用新掌握的技术去探索人体和生命科学,逐步形成了西医,其实西医是在西方传统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完美地完成了蜕变。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德国,德国在使用天然药物上是很广泛的,但他们实现了对成分解析和的提取。使天然药物中的无关成分被剔除。因此,现代医学就是西医,就是源于传统医学。
然而,在西方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蜕变的同时,几千公里外的文明古国仍然在其固有的理论体系里发展着自己的医疗技术,而这些技术不是基于物理化学的基础,而是哲学思想。
用一个事例来解释一下,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东西,但起源是为了炼出长生不老药,结果炼丹炉爆炸了,于是就发现了这些成分配在一起点火后会爆炸的自然现象。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发现了就发现了,解释不了就自圆其说。于是他们没有去探究为什么会爆炸,爆炸以后,变成了什么东西。这样,当西方用化学反应的过程解释了**火药后,又发明了TNT炸药,等等、等等,而我们还在沾沾自喜与四大发明。这就是发展进了死胡同。
用人类进化史来类比一下,人类起源于非洲,人类的祖先的祖先走出非洲来到欧亚大陆,在那里繁衍生息,他们是人类的近亲,具有代表性的是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这些人是人类的祖先的祖先中的一群人,他们和非洲分离后独立进化,不再和非洲的人类交换基因。6万多年前,又有一些人,从非洲走出,逐步走遍全球,他们一路走,一路进化,这批人,就是我们。在欧亚大陆,人类遇到了先期出发的近亲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结果,人类吧他们都消灭了。当然,有一部分的杂交,这些基因现在留在了我们的血液里了。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就是中医,现代人就是西医,同根同源,但在某个节点上分头进化,一条走对了,进化成现代医学,一条走进死胡同了,停止在传统医学的阶段。
如果没有人类走出非洲,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还可以生存下去,也许到某一个大的地质年代或气候巨变纪,才会灭绝,但当人类踏上欧亚大陆后,他们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很快走向灭亡。因此,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要么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摈弃迂腐没落的传统理论,实现基因交流,融入到现代医学里去,走德国的发展模式,要么就接受像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一样的命运。
现代医学已经进入分子生物学的阶段,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越是接近1+1=2,1+1=2是一道至今没有被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是人类数学界的一道终极难题。也是现代医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本文来自作者[邻家嘉良]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687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邻家嘉良”
本文概览:应该是天花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岁到14岁期间,每天应景做皇帝,到养心殿摆样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到弘德殿读书。同治从小没有得到严父的教育,母后皇太后与圣母...
文章不错《同治帝是因梅毒而死还是因天花而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