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祈雨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观祈雨翻译及注释翻译 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注释 1祈雨:祈求龙王降雨。古时干旱时节,从朝廷、官府到民间,都筑台或到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2「桑条」句:写旱情严重,桑叶枯落,只剩光秃秃的枝条;土地久旱,尘土飞扬,仿佛燃烧冒烟。3箫管:乐器名,此处指吹奏各种乐器。水庙:龙王庙。4朱门:富豪权贵之家。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后用「朱门」代称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之句。几处:多少处,犹言处处。5春阴:阴雨的春天。咽(ye):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观祈雨鉴赏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潭龙》)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诗词作品: 观祈雨 诗词作者: 唐代 李约 诗词归类: 讽刺、生活
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押送生辰纲行至黄泥冈时,白日鼠白胜扮作挑酒桶的汉子所吟唱的诗作. 不过原诗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本文来自作者[北柠陌寒]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548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北柠陌寒”
本文概览:观祈雨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观祈雨翻译及注释 翻译 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
文章不错《李约《观祈雨》原文及翻译赏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