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是什么意思?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的穿左衽的衣服了。

管仲因为有“反坫”而受到孔子“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的严厉批评,这就是说,孔子认为管仲很不知“礼”,行为不合“礼”的要求,按“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管仲不知“礼”自然不能称“仁”,但孔子在答复子路“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的提问时,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用了两个“仁”来肯定管仲之“仁”。当子贡对管仲之“仁”也表示疑问时,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进一步肯定管仲之“仁”。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如何

1.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

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

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 *** 丝绸衣裳。

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

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

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

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

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

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

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

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

2. 杨振中文言文中第21篇《鲍叔牙与管仲》译文

原文在上,译文在下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叁仕叁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干。管仲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持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3. 关于管仲与鲍叔牙(古文)的问题 急求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

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

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

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

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

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

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

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

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

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

4. 求《管仲与鲍叔牙》的翻译

你自己有原文的,对照一下!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 *** ,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5. 关于管仲和鲍叔牙

1,关于鲍叔举贤,《春秋左传》里有记载。..

2,有关那段话,《史记》里有记载。.但内容与百科里有些出入。因为按照原文的意思,管仲纠结的并不是侍奉仇人,而是纠结于“功名不显于天下”

3,百科的里这段对话的内容,我觉得有可能参照了《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答(子贡是孔子的徒弟)

1,

《春秋左传》庄公十年:

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鲍叔牙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2,

《史记》管晏列传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论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说:“管仲不算是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非但不为公子纠赴死,反成了齐桓公之相。”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合天下,人民直到今天还是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今天怕也还是个未开化的野蛮胡人。岂能如匹夫匹妇一般,只守小信,自缢于沟渠而不自知”)

6. 求管仲论鲍叔牙全文译文

以下是《史记.管晏列传》的全译,自己根据需要选摘: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

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

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 *** 丝绸衣裳。

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

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

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

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

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

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

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

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

一五一.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自经于沟渎。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很高.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

这是孔子在回答弟子问题时对于管仲的评价.

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君公子纠,管仲没有给公子纠殉死,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但是管仲曾经帮助过周王室打退了进犯的夷狄,他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定天下,百姓到今天都享受到他的好处.所以在评价历史人物,绝不可以像匹夫匹妇那样的拘守小节.

孔子再次表扬了管仲这个人。

故事: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关系特别好,从小一起长大。有人跟鲍叔牙讲,管仲不是什么好人,每次你们一起做生意,他都拿大头,你拿小头,凭什么他拿的多,你拿的少呢?

鲍叔牙就说,他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所以拿多一点也是应该的。

又有人跟鲍叔牙讲:管仲在背后说你的坏话。

管仲说,没关系,我们两个人之间心知肚明。

所以,这个两个人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但是管仲和鲍叔牙后来分别辅佐了2个不同的王子,就是当时的齐襄公无道,导致鲍叔牙陪着公子小白,跑到了莒国这么一个小国家躲起来。这些公子们为了保命,纷纷逃到国外去,管仲和召忽这两个人就奉公子纠奔鲁,鲁国人收留了他们。此时襄公死了,襄公死后,两个公子就快速地回国,谁先回国,谁就可能会继位。

在这个过程当中, 管仲对公子纠讲:你们先走,我去拦公子小白。后来管仲就带着人在半路上拦截公子小白,看到公子小白之后,管仲射箭过去,射中了公子小白地带钩。公子小白中箭后,扶着伤口滚落到地上,管仲以为公子小白中箭死了,便回家了。

结果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受伤,且率先跑回了齐国,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掌国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把公子纠杀掉,还要杀掉公子纠手下的所有帮手,因此召忽、管仲都要杀,此时,因为鲍叔牙因为是公子小白的功臣,鲍叔牙就说,管仲不可以杀,管仲是个人才,如果你希望把齐国治理地好,这样地事情,我(鲍叔牙)可以帮你。我鲍叔牙的能力能够帮你把齐国治理好,但如果你希望能够匡扶天下,希望做九合诸侯这样的事,做的如此之大,我是做不了这样的事情的,我的能力不够,这样的事情,必须管仲才可以。

所以公子小白就对鲁国人讲,管仲不要杀,我要亲手杀他。让鲁国把管仲送回来。鲁国人真的害怕和齐国战争,所以就派人把管仲送回了齐国。

管仲知道,鲍叔牙一定是在救他,但他怕鲁国人反悔,因为鲁国人一旦醒过闷儿来,这就等于是把一个能干的人送回给自己的敌国,所以鲁国很可能就会派兵来追杀。

很有意思的一段故事:

管仲在车上就开始唱歌,一边跑一边唱歌。他故意唱快节奏的歌,因为他也不敢跟车夫讲,你快点开车。唱歌节奏很快,马车夫不自觉地就打马跑得更快。

后来真的和公子小白见面一谈,真的是情投意合,接着封侯拜相。之后管仲就帮着齐桓公九合诸侯(九次召开诸侯大会)。

这段典故,孔子的学生们都知道,而且也是当时的热点事件,他们觉得,管仲的主上都死了,他竟然不跟着死,这一点,管仲做的就非常不好,不算仁。

但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是管仲的能力。管仲当时最重要的就是盐铁(专卖)论,一方面煮海为盐,一方面开山打铁,有盐有铁国家就富足。

本来齐国是一个很贫穷的地方,当年周武王在分封这些地域的时候,把鲁国分给了周公,把齐国分给了姜太公,当时武王在分封天下的时候,把鲁国分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把齐国封给了宰相姜子牙。这还是有内外之别的。

因为齐国靠海,没什么资源。但是管仲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他发现可以造盐、可以造铁。所以,整个齐国的经济就起来了。

所以,孔子认为说,能够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和平条件,这就是仁。

孔子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评价并不高,是”硁硁然小人哉“,就是这个原因。看人关键要看大节,他在历史上到底是在做贡献,他对老百姓来讲是不是有好处,他是不是在努力地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为了匹夫之勇,为了一时的义气,为了公子纠去赴死。所以,孔子看的是更大的一个层面。而他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层。

子贡也对这个热点事件提出了问题。

名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披发左衽,是野蛮人的样子。华夏地带的人是朝右边开大襟的,野蛮地带的人是朝左边露出一个膀子,头发也不扎,全部披散着。叫“披发文身“。

如果一个人说,我和你们文明世界决绝了,不再参与政治斗争了,我就披发纹身。在日本,只要身上有纹身,就会被认为是黑社会。你在身上刺青,就代表着你下定决心加入黑社会了。跟主流社会便分开了。日本泡温泉的地方,都会标明“有刺青者不得入内“。

在中国的古代,身上有刺青,也是代表着和家族决裂、跟社会决裂的表现,代表了决定去野蛮地带去生存。

孔子就表示,如果不是管仲的话,我们现在早就被远方的夷狄,野蛮民族,早就统治了,打不过人家的。

那个时候,华夏民族才刚刚出现雏形,《国史讲话·春秋》中讲,春秋的结束,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我们形成了华夏文明的雏形,而这个华夏文明,受到的威胁最多的是什么呢?就是游牧民族。

周围的游牧民族在不断地征战,所以,如果没有管仲这么一个人一匡天下,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我们大家一致对外地话,我们现在就都已经成为野蛮人了。

所以,孔子对于管仲,为什么总是说他“仁“,就在这里了。

如果像子贡和子路说的那种,为了那么一点小小的名声,小小的面子,心里面过不去,就忘记了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孔子认为:小信绝对不如大仁,大仁才是最重要的,你要能够为了天下能够忍辱,能够跟自己和解。能够跟对手和解。目标是为天下苍生。

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很多现在的人,往往一时想不开,做出很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就叫做自经于沟渎。这样的人根本不是为了一个大的目标,而就是内心过意不去。

多读点《论语》这样的书,多开拓一下眼界,找到为天下黎民苍生做事的那种责任感,这样就更容易看的开了。

本文来自作者[怜南]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4984.html

(12)
怜南的头像怜南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怜南的头像
    怜南 2025年09月15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怜南”

  • 怜南
    怜南 2025年09月15日

    本文概览:"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的穿左衽的衣服了。管仲因为有“反坫”而受到孔子“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的严厉批评,这就是说,孔子认为管仲很不知...

  • 怜南
    用户091508 2025年09月15日

    文章不错《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是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