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围困大凌河 坚持优降策?

皇太极率大军东归不久,明朝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督理军务,重新组织力量,只用十几天工夫,就收复了后金兵占领的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此后,孙承宗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 正月,东出巡关。他提出,当务之急是首先修复大、小凌河两城,以接连松山、杏山、锦州等城。在山海关外,形成一条防务链。崇祯帝旨准,先行修复大凌河城(今锦县)。该城全称为大凌河中左千户所,位于锦州东三十多里,周长三里,属锦州守备管辖。在明清战争中,它是锦州的前哨阵地,几经战争破坏。这年七月,总兵祖大寿、何可刚及十余员副将率兵正式动工重建。

皇太极一直在关注大凌河城修筑的信息。天聪五年(1631年) 五月,派兵一千余人征讨该城,得知“筑城事虚”;六月命备御叶努等十六人侦察,得知“城未兴筑”。直到七月,再派叶努等,从该城生擒二人,才得到确信,明朝总兵祖大寿等率兵,在“兴筑大凌河城,欲即竣工,昼夜催督甚力”。

为此,皇太极当机立断,决定迅速攻取该城,不给明军以任何修筑该城的机会。他深知,明朝“精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攻下此城,也就等于消灭了明朝在关外的有生力量。

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亲统大军西发。翌日,渡过辽河。召集诸将,宣布军纪:凡俘获之人,勿离散其父子夫妻,勿掠取其衣服。当加意抚恤。他嘱咐诸将,为将帅之道,在于申明法令,必须体恤士卒,抚驭得宜,就会使人人奋进,建立功名。

八月初一日,大军驻扎旧辽阳河。蒙古各部贝勒率兵来会,举行盛大酒宴,为其洗尘。皇太极再次强调军纪,提出具体要求。在这里分兵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等率兵两万,经由义州,进屯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一路皇太极率领经由白土场,趋广宁大道,约定初六日,两军会于大凌河城。

八月初六日,两路军如期到达大凌河城。“见城墙已完。雉堞完其半”。俘获一人,审讯得知,筑城已经半个月了。城内有总兵祖大寿及副将八员,参将、游击约二十员,马兵七千人,步兵七千人,工役三千人,商贾两千人及其他。全城约有三万人。

当日夜,两路后金兵开始围城。皇太极总结以往的教训,认为目前攻坚不是后金的长处,应该围而不攻,迫使城内粮尽援绝而投降。

他的作战方针是“围点打援”,指示道:“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皇太极用重兵铁桶般地包围了大凌河城。据《皇朝开国方略》记载,其兵力部署如下:

固山额真楞额里率正黄旗兵围北面之西侧,固山额真、额驸达尔汉率镶黄旗兵围北面之东侧,贝勒阿巴泰率护军居后策应:固山额真、觉罗色勒率正蓝旗兵围正南面。贝勒莽古尔泰、德格类率护军在后策应固山额真宗室芬古率镶蓝旗兵围南面之西侧,见勒济尔哈朗率护军在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武纳格率左翼蒙古兵围南面之东侧;固山额真喀克笃礼率正白旗兵围东面之北侧,贝勒多铎率护军在后策应;固山额真伊尔登率镶白旗兵围东面之东侧,贝勒多尔衮率护军居后策应:固山额真额驸和硕图率正红旗兵围西面之北侧,贝勒代善率护军居后策应;蒙古贝勒鄂本岱率右翼蒙古兵围正西面,固山额真叶臣率镶红旗兵围西面之南侧,贝勒岳托率护军居后策应。

蒙古贝勒明安等各率本部兵于空缝处,列兵扎营。

城四周部署主攻与策应,实际上等于安置了两层包围圈。而蒙古兵为机动,居间调整。

红衣大炮是当时杀伤力最大的武器。这次后金军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大炮。这就大大提高了后金军的战斗力,初步改变了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这年开始,后金在额驸佟养性的指挥下,已经能独立制造大炮。加上从明兵手中夺取来的,投降带过来的,已经具有相当数量的大炮。为此,太宗在各旗成立一个炮兵营,各营配备红衣炮和大将军炮计四十门。这次围大凌河城,皇太极首次携带大炮。命令额驸佟养性率领汉军炮兵营,在通往锦州的大道上驻扎,堵截明朝援兵。

以上各旗绕城及侧重西面防明锦州援兵,共托营盘四十五座,周围绵延五十里,他们各在自己的防区环城挖掘大小四道壕堑:一道深宽各丈许,一道环前道壕再挖一条宽五尺、深七尺半尺的壕沟,铺秫秸,盖浮土。据此壕五丈远的地方筑墙,高丈余,墙上加垛口,远看如一道城墙。各旗还在自己营地周围挖掘一道拦马小壕,深宽各五尺。

皇太极发布命令:各固守阵地,勿纵敌出。皇太极亲自登上城南山冈,观察敌方动静。

此后,大凌河城明兵屡有小股试探出击,寻找出路,都被击退。

因城内粮食、柴薪奇缺,亦有出城收禾者、樵采者也被擒获。也有少量军民投降的皆妥善接纳。同时“系书于矢”射入城内劝降。城内守军,坚不投降。八月十二日,总兵官佟养性用红衣大炮轰击城西南角的一个守台,射穿雉堞,击毙一人,守台兵惊惧,就投降了。

整个八月,双方都是小规模接触。明军探明,要想突围是没有可能的,只好等待援兵。

明朝十分重视,也确实派了几次援兵。

八月派了两次援兵。第一次,明朝派援兵两千人,自松山赴援。

被后金军击败,斩百余人,获三杆大旗;第二次,明朝锦州二副将、十游击率兵六千人来援,被阿济格打败。

九月派了两次援兵。第一次,九月十六日,明军七千人自锦州来援,皇太极“遂擐甲渡河,直冲敌阵”,明军七千人“悉溃遁”;第二次,九月二十四日,明太仆寺卿监军张春与总兵吴襄等,率大兵四万余,浩浩荡荡来援。明军将帅齐整,队伍森严,大有来头。皇太极告诫部下;“敌壁垒严整,不宜轻战。”二十七日,明军起程,趋大凌河城十五里。皇太极率兵两万往击,双方交战。经过激战,明军还是败了,张春等三十三员军官被俘。

从此,明朝再也没有派出援兵。

大凌河城被围近两月,城内一片死寂。据被生擒的樵采者供诉:

“城中困惫已甚,所存谷穗半堆,约计不过百石。原马七千,倒毙仅余二百,堪乘者止七十。工役死者过半,其存者,以马肉为食。柴薪已绝,劈马鞍为炊。”此时,皇太极加紧劝降活动。政治的和军事的双管齐下。

早在八月初七日,皇太极即致书祖大寿曰:“尔大国岂无智慧之士?当权时度势,乃执胶柱鼓瑟之见,可乎?”祖大寿不予理睬。

八月十八日,皇太极二次致书祖大寿曰:“朕之所以望将军者。因朕岂自东陲,但知军旅之事。至养民驭兵之道,山川地势之险夷,实多未谙。倘得倾心从朕,战争之事,朕自认之。运筹决胜,惟将军指示。盖休戚与共,富贵同享,朕之素愿。今闻城内士马亡毙殆尽,甚为可惜。惟将军熟思而独断之,勿惑众言。”祖大寿不为所动。

十月初七日,命阵获锦州的二十三名文武官员,各自书写一封劝降信,由千总姜桂斋携往大凌河城。祖大寿率众官出城来见。姜桂斋告之援兵三万都败回了,劝他归顺后金。祖大寿顽强地说:“尔不必再来,我宁死于此城,不降也。”十月初九日,皇太极第三次致书祖大寿曰:“今大凌河孤城被困,朕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驻。但思山海关以东智勇之士。尽在此城。或者荷天眷佑,俾众将军助朕乎?若杀尔等何益?何如与将军共图大业?”史载:“城中粮绝,夫役商贾悉饥死。现存者,人相食。马匹仆毙殆尽,止余三十匹而已。”“大凌河城内,粮绝薪尽,军士饥甚,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析骸而炊。有执军士之赢弱者,杀而食之。”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现象。

这时,皇太极没有停止攻击。派佟养性等携红衣大将军炮六门、将军炮五十四门,往攻鱼子嶂台。这个台子,“峙立边界,垣墙甚固”。佟养性连发大炮三天,击毁台垛,炸死五十七人,其余皆降。最坚固的鱼子嶂台攻下,其余各台守兵闻风,都逃跑了。

祖大寿欲要突围,但防守严密,一个人也跑不了。外面的援军,也被后金军打败。“在城诸将,力竭计穷”。

十月二十三日,皇太极致书城内军民曰:“夫既降我,即为我之臣民,何忍加以诛戮?况诱杀已降,岂不畏天耶?官员降者,子孙世袭罔替;小民杀官吏来归者,量功授职……”

此时,祖大寿才决心投降。二十五日,祖大寿派他的义子祖可法到后金营中为人质。一见面,祖可法欲拜,济尔哈朗、岳托都起立,扶住祖可法,不让他下拜,真诚地说道:“我们前此对垒是仇敌,现在已讲和,都是兄弟。何必拜?”遂行满族最高的礼节抱见礼。他们不解地询问祖可法:“你们死守空城是何意?”祖可法据实答道:“辽东永平军民既降,还遭杀害。因此人皆畏缩。”岳托说道:“杀辽东民是太祖时的事,我们也不胜追悔。杀永平兵民是二贝勒阿敏干的,已受到处分。这些事与今汗无涉,现国汗敦行礼义,抚养黎民,爱惜士卒,想你们是知道的。”经过信使往来谈判,解除了祖氏父子和诸将的疑虑,有关投降事都已谈妥,只有副将何可刚反对投降。

二十八日,祖大寿命将其逮捕,让两名士兵把他架出城外,当着后金诸将的面斩首,何可刚“颜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然后,祖大寿派四员副将、二员游击到后金营,代表他和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等三十九名将官,与皇太极及诸贝勒举行盟誓。

当晚,祖大寿亲自到皇太极御营见面。皇太极特别高兴,派诸贝勒出迎一里。皇太极则出御幄外迎接,不让祖大寿跪见。而行抱见礼,还让他先入幄,他不敢,谦让后,皇太极和他并肩入幄,极示尊敬之意。

御幄内盛宴摆开,欢迎贵宾。皇太极热情地亲自捧金卮给祖大寿斟酒,祖大寿请皇太极先饮,皇太极请大贝勒代善替饮。然后,祖大寿又借国汗的酒,回敬皇太极。皇太极饮毕,赏赐给祖大寿御用的黑狐帽、貂裘、缎靴、雕鞍、白马等宝物,祖大寿至为感动。以妻子尚在锦州,祖大寿请求允许他回去设计智取锦州。皇太极当即同意。十一月初一日晚,祖大寿率所属三百五十人,渡小凌河,徒步去锦州,大凌河城方面故意炮声不绝,作交战及追赶的姿态。守锦州的巡抚丘禾嘉与宋襄、中官李明臣、高起潜闻炮声,发兵支援,半路上正与祖大寿相遇。祖大寿假称突围逃还,丘禾嘉信以为真。但祖大寿一去不复返,其子侄都留质于后金,也在所不顾了。十年后,锦州战役时他才真投降。

祖大寿走后,后金兵开进大凌河城。原先全城兵民三万多人,“战死饿死者几半”,只存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马只剩三百一十二匹。

十二月初四日,皇太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大凌河城归顺将官。

宴后,令他们较射。

十二月初九日,皇太极下令班师。八旗将士满载战利品凯旋沈阳。撤军前。后金军摧毁了大凌河城墙。这次围困达三个多月,获得了完全的成功。此役消灭了明在关外的精锐,歼灭了明朝的有生力量。同时,皇太极耐心地招降了刘天禄、张存仁等三十九员明将。他为得到一批人才而感到心满意足。

这次战役,皇太极的招降政策深入人心。这变成了皇太极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把政治的利剑,与另一把军事的战刀,成为了皇太极开疆扩土的有力武器。从此,他加大了征讨的步伐。

皇太极优降政策的成功,还突出地表现在三顺王的归附上。

要问明清之间的哪场战斗是最惨烈?那恐怕非大凌河之战莫属。自明与后金开战以来,无论是从广为人知的萨尔浒,还是被惊心动魄的松锦大战,处处都弥漫着明军惨败的悲哀气息。但是要说哪场战役最能代表双方的军事系统优劣,我们还是要复习下大凌河畔的故事。

精密的围困策略

近代早期地图上的明末辽东

由于在野战中吃尽了技不如人的苦头,明朝军队开始想办法克制清军在野战方面的优势。大明朝廷很快就决定使用孙承宗的堡垒战略,以守代攻,蚕食不断游走出击的清军。大凌河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破土动工。

作为优秀的战略家,满清的大当家皇太极,已经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招的巨大威胁。如果明朝的堡垒战略得到全面落实,那么关外的八旗军将处处受限,优势尽失。两代人,努力几十年的成果也将功亏一篑。

天聪汗皇太极

于是清军果断出击,力图在这颗钉子钉入木桩之前将其拔掉。值得一提的是,日后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三为汉王还未投降,清军并没有获得先进武器技术的稳定来源。清军虽然有尝试仿制红衣炮,并用汉族叛军建立了自己的伪军炮兵营。但处于草创阶段的清军炮兵,在火力上还没有建立后来的那种巨大优势。因此,面对大凌河城这样的中世纪要塞,清军也只能采取最古老的围困战术。

八旗军首先在大凌河城的四面都挖掘壕沟。这些壕沟的周长足足有30哩,在守军的城池与壕沟之间,又相距3哩。这些壕沟深达1丈,宽度也是1丈。在壕沟外面还砌有防护墙,高度也有1丈。墙上设有垛口,方便围困着在墙头,从容射击。

接着,清军又在墙的内侧5丈距离上,又挖掘了1条壕沟,壕沟的表明都覆盖了一层泥土。清军士兵就在壕沟的周围扎营,营地外再挖1条深5尺-宽5尺的壕沟。完成固若金汤的围城阵地后,城里的守军根本出不来,城外的援军也别想混进去。

如此缜密的围困布局竟出自一直被明朝人骂蛮族和鞑子的清军之手,恐怕不能不让人对明朝人的世界观本身,刮目相看。

清军的战壕围困战术可以参考之后的雅克萨之战

之后为了防止城内的明军与增援部队夹击八旗,皇太极又派人伪装成锦州援军,引诱守城的主将祖大寿,让其以为自己有机可乘派兵出城会师。结果,发现上当的明军自然是中了清军的埋伏,损失惨重。祖大寿也自此破胆,不敢再战。

现在,皇太极可以专心对付赶来支援的明军了。

大凌河城所在位置

援军杀到

姗姗来迟的明军

过了一个多月,明朝的八万援军终于姗姗来迟。双方在距离大凌河十五里的长山展开决战。

由于明军装备的火器杂乱而低效,又因训练水平低而怯于近身肉搏,只能使用呆板的车营战法。这种战术的核心就在于用战车来取代盔甲与严密的队形,阻挡对方的投射力量和冲击。自己则躲在木质的野战城墙背后,用各类火器与弓箭射击。

起初,清军的攻击并不顺利。其左翼部队被明军的炮火和弓箭击退,无法从正面冲入。于是皇太极下令让负责制造火炮的佟养性拉来大炮,用这手头为数不多的西方近代科技,轰碎了明军赖以立足的屏障。

野战能力羸弱的明军只能依靠车营度日

随即,双方展开面对面交战。八旗步兵推着盾车,徐徐前进。盾车的挡板挡住了明军一边,杂乱无章的优势火力。清军骑兵则使用传统的骑射战术,游走在明军侧翼,边冲边射。

按理说,明军在装备上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八旗军虽然装备了火炮,但是就数量而言,显然是下风。更何况在冷兵器方面明军也具有纸面上的优越。

明军弓箭手的训练标准是在开国的时就定下来的,其要求完全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士卒被要求最低能拉开为50磅的弓,最高则要有160磅。在对手缺乏护甲的情况下,这样的要求是绰绰有余的。须知,即便是赫赫有名的英格兰长弓,也基本不会超过明朝人定下的160磅标准。在精度上,明军要求弓箭手在138米外射中靶子,这也与英格兰长弓手相差无几了。

对面的八旗军虽然也有着世界一流的弓箭手,但是此战中主要以骑射状态出战,颠簸的马背严重影响了弓箭的射程,更会降低射箭者的准头。作战效能上,无法比肩两脚站平底的明军。

在车营附近对射的明清两军士兵

此外,明军还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包括了学习欧洲技术的佛郎机炮。所以,哪怕清军有着盾车作为屏障,但仍旧不能避免被车营火力杀伤。

但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在这场看似可以一边倒的对射中,明军居然输了。这些曾被皇太极评价为辽东最后精锐的明军,在持有大量火器的前提下,被清军用骑射从正面击溃了。

此后的战局自不必多说。在明军被射崩后,其他步兵也跟着四散窜逃,被蜂拥而上的八旗军肆意追杀,全军覆没。明军骑兵也在八旗分头追击之下被损失惨重,丢尽了脸面。

如果明军能够达到训练标准的一半,就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甚至只用弓弩与八旗军对射,也能占据优势的。更何况他们还装备了火绳枪和后装火炮,比传统冷兵器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明军根本没有纸面上涂抹的那么强大。

明代的小型弗朗机炮

千疮百孔的机制

武器杂乱训练极差的明军基本上难以与清军抗衡

造成明军孱弱的主要原因就是的腐败。一些官员在巡视辽东防务的时候就曾发现,仓库里的器械都年久失修。大部分驻守的士兵都日子难过,吃的食物由于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味道如同粪便一般。这么一群吃饱都勉强的叫花子,带着年久失修的武器,能获得胜利有奇怪了。

按理来说,辽东军费支出并不算少。从万历皇帝开始,明朝专门为辽东战事而征收辽饷。此后的明军,应该得到千万辽饷的救济,绝不至于连饮食问题都难以解决。无奈,自古就有喝兵血传统的文武官员们,从来都不会在贪墨公款时,手下留情。庞大的军政队伍,为了相互牵制而设计的盘根错节,也造就了很多不出力却要粮饷喂饱的嘴。

当然,明朝对于腐败并非没有防范。例如在地方上,朱元璋时代就设立了13道监察御史,监察所辖各道,具备独立行使司法监察权,各地行政部门不得干涉。中央要定期从派出御史巡查各道,视察工作情况。在各省设提刑按察司,负责日常廉政监察工作,只对皇帝和都察院负责。另外各省督抚及行政长官对本地方本部门的官员同样具有监察责任。

明朝糟糕制度的订立者朱元璋

可以这样的设计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是结果却是这套制度创立之初就没起到多大作用。朱元璋在位期间,被杀的官员有几十万之多,气的朱元璋感叹朝杀而暮犯。但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恰恰是自己的集权才导致的如此大面积的腐败问题。越是集权的系统,其官威往往也就越重。加上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的传统,即使是村中或者是地方有名的长者,也不敢和中央派来的流官对抗。监察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中央的索贿工具。

所以,明朝精心设计的检查系统,因为社会浪潮的冲击而迅速变味。这帮地位不高的言官,俸禄虽低,偏偏权力极大,甚至连帝王都敢于抨击。为了凸显自己的政绩,便经常大肆攻击各路官员,乃至凭空捏造事实也时有发生,借机索贿官员。到了明末言官纠正腐败的功能基本丧失殆尽,完全沦为了党争的工具。

这样的风气自然传染至前线的各军。当朝廷的拨款首先被用于满足无耻言官势力的私欲后,各级军官也就能上行下效的分一杯羹。明朝的军户制度,决定了他们家族世世代代的出路,也决定了他们必须用各种手段来糊口。于是,兵丁的口粮、盔甲、饷银,便成为了盘剥与开刀的对象。兵丁本身也丝毫没有反抗的机会,只能寄希望于在溃败中成功跑路了。

生活艰苦看不到出路的明代边军

至于明朝士兵手中的繁多火器,大部分都来自效率低下的官营作坊。这些体制内手工作坊一样深受腐败的摧残,又不能靠市场与自身水准来缓解困境。所以,提供给前线士兵的也就尽是设计落后,质量不佳的次品。很多原本只停留下在想象阶段的试验品,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某场战役中的实战利器。进而演化为今天网络上明朝武器吹的有力证据。

明朝的往事告诉后人,就算有着无比好看的纸面数据,依然不代表拥有世界第一的强军。事实证明,当你的军队一演习就跪,军费钱一到地方就没,纵然再捧的天花乱坠也于事无补。从这方面来说,这个王朝的结局从开始就注定了。

本文来自作者[之蓝]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4861.html

(24)
之蓝的头像之蓝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之蓝的头像
    之蓝 2025年09月15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之蓝”

  • 之蓝
    之蓝 2025年09月15日

    本文概览:皇太极率大军东归不久,明朝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督理军务,重新组织力量,只用十几天工夫,就收复了后金兵占领的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此后,孙承宗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1...

  • 之蓝
    用户091506 2025年09月15日

    文章不错《为什么围困大凌河 坚持优降策?》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