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哪里

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介于北纬39°40′—41°40′,东经92°13′—95°30′之间,总面积2.67万平方千米。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为甘肃省四大绿洲之一。

风景名胜

莫高窟

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又称“千佛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

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鸣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千米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

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在鸣沙山下,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地处敦煌西200千米处,分布区长宽各10千米,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

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敦煌

莫高窟的历史变化和相关故事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

莫高窟建筑特点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

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

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

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

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资。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

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

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

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

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扩展资料: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

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

演出猎食逃命记。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

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

斤两可别骗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

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

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人天见之,皆大悲喜。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

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百度百科-莫高窟

本文来自作者[依童小仙女]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3714.html

(13)
依童小仙女的头像依童小仙女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依童小仙女的头像
    依童小仙女 2025年09月14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依童小仙女”

  • 依童小仙女
    依童小仙女 2025年09月14日

    本文概览: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介于北纬39°40′—41°40′,东经92°13′—95°30′之间,总面积2.67万平方千米。敦煌是丝绸之路的...

  • 依童小仙女
    用户091412 2025年09月14日

    文章不错《敦煌在哪里》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