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1)不通晓句读的,有的(倒要)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的,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 (2)(李蟠)不被时俗所拘束,向我学习。 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译文要做到“信、达、雅”。“达”是指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文言文句式中有些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的,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在翻译这些特殊句式时,要进行句式的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规范。(1)句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宾语调整到谓语动词之后。(2)句中“不拘于时”是被动句,“学于余”是介宾结构后置句,这些特殊句式在翻译时都要注意调整。
不拘于时的释义: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
师说节选
原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这个成语挺特别的。它是一个介词短语,也可以说是一个被动句,其中的“于”字是被动的,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不”。“于”在介词结构中位于动词之后,起补语的作用,所以可以译为“被”。还有其他类似的句式,比如“这不是困在周郎的孟德吗?”
不拘于时句式。
被动句。于,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不拘于时,意思是不受时俗的拘束。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属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语出:唐·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文来自作者[怜南]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3012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怜南”
本文概览:参考答案:(1)不通晓句读的,有的(倒要)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的,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 (2)(李蟠)不被时俗所拘束,向我学习。 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译文要做到...
文章不错《不拘于时,学于余句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