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此河”是指汴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组诗作品《汴河怀古二首》。
尽道隋亡为此河中此河的意思
此河:即指汴河。汴河,古称“汳水”、“丹水”,又称“古汴渠”、“汴水”、“北汴河”,属于沂沭泗水系,是泗水的一条重要支流。自河南开封市西北的蒗荡渠,经开封、杞县、民权,接商丘民权的甾获渠,流入宁陵、商丘睢阳区、梁园区。又东北经山东曹县南部边界,流入虞城北境,东经夏邑北、永城北,又经安徽省萧北,流入江苏徐州西境,于城北汇入泗水。这一河段又称为“获水”,亦兼丹水之称。
尽道隋亡为此河的出处《汴河怀古》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此河是什么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河”是指:通济渠——是大运河主干中的一段。
1、“尽道隋亡为此河”出自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通济渠,始建于隋朝,为区分“古汴渠(汳水)”,隋朝之后又称其为“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
2、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从公元605年开始挖掘,以不到六年便完成了,全长两千多公里。而通济渠,更是连接黄河文明与淮河文明的一段大动脉。当时,通济渠两岸的城镇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当时的宋州,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市,至北宋时,因其繁荣与兴盛而被建为南京。
3、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隋炀帝为满足其骄奢*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炀帝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4、唐诗中有不少作品都指称隋亡于修建大运河,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耀,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
扩展资料:
《汴河怀古二首》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组诗作品,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所杀的历史事实以及对唐王朝的警示,皮日休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在诗中批判隋炀帝的同时,也不抹杀隋朝大运河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汴河怀古二首》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释义:
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
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
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
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通济渠。?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此河指的是通济渠,“尽道隋亡为此河”出自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黄河与淮河。通济渠自河南省郑州市荥阳的板渚出黄河,经鸿沟,蒗荡渠,睢水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全长650公里,共流经3省6市,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本文来自作者[宾奥翔]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976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宾奥翔”
本文概览: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此河”是指汴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组诗作品《汴河怀古二首》。 尽道隋亡为此河中此河的意思...
文章不错《尽道隋亡为此河是什么河》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