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曾闻子规鸟

杜鹃花是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杜鹃啼血”的典故更是人尽皆知。

这么有文化内涵的杜鹃花,自然能够受到世间无数爱美之人的喜爱,而最受世人喜爱的,莫过于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杜鹃花林,里面有着世界上最齐全和最美丽的杜鹃花,她就是贵州毕节的百里杜鹃。

此时正值春季,百里杜鹃即将迎来杜鹃盛开的最美时节。届时,这里的杜鹃花就会开得漫山遍野,蜿蜒百里。而这里的杜鹃花也即将与春风为伴,所有的杜鹃将会各展身姿,各秀其美,用地球上最美的彩色飘带,来迎接您的到来。

而为迎接这美妙的“杜鹃王国”和“世界天然大花园”最美时刻的到来,本文精选了诗人笔下最美的杜鹃花诗,来歌颂和赞美这最美妙的杜鹃花。 也请您看看,在这些最美的诗歌当中,哪一首诗最能够迎接百里杜鹃最美时刻的到来?哪一首诗最能为这最美的杜鹃花增色?

第一首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曾经在蜀国听到子规鸟的声声啼叫,现在在宣城又见到了美丽的杜鹃花。

看到了这宣城的最美杜鹃花,不禁想起了家乡杜鹃的声声啼叫,那悲啼的叫声,让人听一次就伤一次,听一次就会洒一次泪水,真的让人伤心断肠。然而这明媚的三月春光,却时时勾起了我对家乡三巴的思念。

第二首唐李群玉《叹灵鹫寺山榴》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真的是让人慨然长叹啊,这灵鹫寺的杜鹃花,千枝万枝,露红凝艳,鲜艳无比!她生长在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庙宇,生长在蜜蜂蝴蝶都难以企及的地方。

这些生长在深山里的杜鹃花,美艳无限,却是花开花落,皆无人赏识。他们只能自吐芬芳,孤芳自赏,最后默默无闻的寂寞坠地,度过无人知晓的一生。

李群玉此诗极为生动出彩,杜鹃花美丽的形象被描述得淋漓尽致,但是抛开咏物写景的一面,此诗言里言外,是皆有所指。而指什么,从诗人的经历来看,诗中的“杜鹃花”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写照。

第三首唐成彦雄《杜鹃花》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成彦雄的这首诗写得单刀直入,却是别有一番特色,说杜鹃花和杜鹃鸟,艳丽与哀怨上下难分,可能是因为杜鹃鸟悲啼而鸣,最后泣血无数,滴落在枝头,就染红了枝头上红艳艳的杜鹃花。

一声杜鹃哀啼寒食夜,野外杜鹃花就在这哀啼泣血的啼叫里花开而生。谢豹(子规,杜鹃)飞来又飞去,转眼却已经是日暮黄昏。

这首诗虽然写杜鹃花,却没有去描写花朵的姿态妍丽,却着重于杜鹃花之所以是红颜色的原因,是由于心中常有悲情,泣血而出,成为悲色,所以眼前杜鹃花的红色即是悲景。

第四首宋杨巽斋《杜鹃花》

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

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杜鹃花朵朵艳丽,瓣瓣生香,仿佛是杜鹃鸟啼出的滴滴血泪,映得霞光鲜明,这都是杜宇含冤而死化为杜鹃啼血染成的。

在外漂泊的游子,有家却是难以得归,想找人倾诉,却是举目无亲亦无故,没有人能够听我诉说这样的羁旅之苦,只能对着杜鹃花儿倾诉思念故乡的苦楚,然而对花倾诉,花却无语,只得默默相视,彼此心里无限苦悲!

第五首宋杨公远《白杜鹃花》

从来只说映山红,幻出铅华夺化工。

莫是杜鹃飞不到,故无啼血染芳丛。

世间除了红杜鹃明明还有白杜鹃,可是世人为什么都只说红杜鹃呢?这白杜鹃雪白如玉,比精心打扮的还漂亮,而且它亮丽夺目的雪白是从粉墨里幻化出来的,出于黑却纤尘未染,美夺天工,令人惊叹。

都说杜鹃血红,是因为杜宇化鸟啼血而染成血红色,那白杜鹃为什么没有染红呢?莫非是杜鹃鸟啼血而亡,飞不到这里,所以没有染红这里的一丛丛杜鹃花吗?

杨公远这首诗虽然还是用“杜鹃啼血”的典故,但是显然他反着用的,一扫平常的凄婉哀怨与悲怆凄凉之感,转而感叹白杜鹃的雪白美妙,美夺天工。

第六首宋赵师侠《醉桃源·杜鹃花发映山红》

杜鹃花发映山红。韶光觉正浓。水流红紫各西东。绿肥春已空。

闲戏蝶,懒游蜂。破除花影重。问春何事不从容。忧愁风雨中。

杜鹃花儿开,满山映红,感觉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可是花开亦有花落,花瓣落于溪流里,一片红紫,黯然神伤,花随流水去,向西又向东,而绿意渐浓,春意已渐成空。

闲游的蝴蝶翩翩而舞,懒懒的蜜蜂在花间闲逛,他们仿佛都从花间飞出来询问春天:“你为何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么忧愁风雨,那么忧伤败落,一点也不从容?”

第七首宋艾可翁《金山寺前泛舟西下》

机舂坎坎水潺潺,曲折舟行乱石间。

无数水禽飞不起,杜鹃花满夕阳山。

在金山寺前泛舟而行,水碓坎坎声不绝于耳,水流潺潺,小船随水而行,一路曲折蜿蜒,乱石杂陈,好不美观。

一路顺水而来,无数的飞禽水鸟,起起落落,歇在岸边与河中的小洲。那一路的山上,杜鹃花开满山间,遍布每一个角落,夕阳西下,花映斜阳,斜阳照花,美得让人感慨万千。

第八首宋梅尧臣《依韵和吴季野马上口占》

溪头三月草菲菲,城畔春游惜醉稀。

莫信杜鹃花上鸟,人归犹道不如归。

三月春光好,春意无限,溪头碧草萋萋,在如此美妙的春光里,出游城畔,忍不住对酒当歌,竟然醉在迷人的春色之中,让人难忘。

然杜鹃花上杜鹃啼,声声入耳,却是一句也信不得啊,天色已晚,踏春的游人们都已经归去,它却还在枝头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梅尧臣这首杜鹃诗一反以往的悲哀之情,转而写成趣味十足的调侃曲调,读起来别有一番意味,别有一番情调,使得一个春天在诗人笔下变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动静相应,极为有趣。

第九首明苏世让《 初见杜鹃花 》

际晓红蒸海上霞,石崖沙岸任欹斜。

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树花。

这首诗是诗人新年后第一次见到杜鹃花的景象,她在春风荡漾的季节而开,颜色红艳鲜美,就像早晨大海中升起的朝霞那样云蒸霞蔚。最为重要的是,杜鹃花不像很多花那样娇贵,她不选择环境,而是随遇而安,哪怕是在悬崖、在水畔、在砂砾滚滚的地方,她都茂盛地生长。

虽然说梅花、桃花、李花等花开得比较早,但其实杜鹃花也是报春的花儿,也向众生释放出春天来临的消息,早上却迎着东风,傍晚照着夕阳,在枝头绽放,漫山遍野的笑红了脸。

苏世让这首诗也摆脱了写杜鹃啼血的俗套,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十首近代秋瑾《杜鹃花·杜鹃花发杜》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春山深处,杜鹃花红得漫山遍野,千娇百媚,美艳无比。那红艳艳的杜鹃花如抹了血和抹了朱一般,没有一朵杂色的花儿。

如此红艳,如此悲壮,应该是那多情的杜鹃鸟想留春却留不住,悲啼泣血,染红了满山的杜鹃花,所以即便是夜晚的山风与雨露,也感觉凄寒无比。

结语:

描写杜鹃的优美的诗词

一、“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这句诗的意思是——

1、它(杜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在这三月的春天想起了三巴。

寓意: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听见子规鸟啼叫,看见杜鹃花开。诗人浓浓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2、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子规叫声使天涯游子为之肠断,阳春三月遍地盛开的杜鹃花更撩乱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柔情。

三巴:指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所置的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其中巴西郡正是现在的川西北一带地方,江油亦在属中。

二、附原文: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赏析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这两句诗采用了排比的句式,每句连用三个相同的数词表达时间、地点、景色和心情.既造成了音节上的回环顿挫之美,又加强了感情上的感伤基调;既具备文人写作的高度技巧,又带有民间歌谣的淳朴风味。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描绘安徽宣城的诗句

唐李白 唐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 净兴寺杜鹃花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唐成彦雄 杜鹃花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唐韩偓 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唐李群玉:叹灵鹫寺山榴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唐白居易 山枇杷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 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唐白居易 咏杜鹃

 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

 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

 宁辞辛苦行三里,更与留连饮两杯。

 犹有一般辜负事,不将歌舞管弦来。

 唐白居易:咏杜鹃

 哗哗夏煌煌,花中无此芳。

 艳秋宜小院,条短称低廊。

 本是山头物,今为砌下芳。

 千丛相面背,万朵百低昂。

 煦灼连朱槛,玲珑映粉墙

 唐李咸用:同友生题僧院杜鹃花

 若比众芳应有在,难同上品是中春。

 牡丹为性疏南国,朱槿操心不满旬。

 留得却缘真达者,见来宁作独醒人。

 鹤林太盛今空地,莫放枝条出四邻。

 唐吴融:送杜鹃花

 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

 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

 唐施肩吾 杜鹃花词

 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

 丁宁莫遣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

 唐杨行敏 失题

 杜鹃花里杜鹃啼,浅紫深红更傍溪。

 迟日霁光搜客思,晓来山路恨如迷。

 宋杨巽斋 杜鹃花

 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

 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宋真山民 杜鹃花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在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宋高观国:浪淘沙·杜鹃花

 啼魄一天涯,怨入芳华。

 可怜雾血染烟霞。

 记得西风秋露冷,曾浼司花。

 明月满窗纱,倦客思家。

 故宫春事与愁赊。

 冉冉断魂招不得,翠冷红斜。

 宋陈人杰 沁园春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

 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

 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

 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

 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羔,跃马何之?

 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

 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元姬翼:满江红慢

 百炼千磨,成底事、襟怀冰雪。

 向积尘堆里洒落,要明心月。

 根本泉源空到底,波澜枝叶休分别。

 遍世间、谁不是行人,何须说。

 丹宜秘,囊宜结。居无室,行无辙。

 更莫思人我,是非优劣。

 鹦鹉雕笼因解语,杜鹃枝上空流血。

 对利名、车马软红尘,牢藏舌。

 元善住 临江仙

 燕子穿帘深院静,画阑飞絮蒙蒙。

 砌苔柔绿衬残红。问春何处,移在柳阴中。

 老至十分诗思减,膝间闲理丝桐。

 曲终声尽意无穷,杜鹃开了。

 元云阳子:满江红

 竖起空拳,休着相、秤坨是铁。

 敢承当时要,丈夫刚烈。

 古佛拈花微微笑,今时几个齐腰雪。

 叹杜鹃、啼得血流枝,谁知切。

 哑人梦,难分别。耳聋汉,偏解说。

 有孤峰顶上,木人饶舌。

 鸟乌噪猿啼谈不二,松风涧水真玄泄。

 这机关打破看寒空,家家月。

 明苏世让 初见杜鹃花

 际晓红蒸海上霞,石崖沙岸任欹斜。

 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树花。

 曹松 寒食日题杜鹃花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韩偓 净兴寺杜鹃

 一枝繁艳无比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李绅 新楼诗

 杜鹃如火千房拆,丹槛低看晚景中。

 繁艳向人啼宿露,落英飘砌怨春风。

 早梅昔待佳人折,好月谁将老子同。

 惟有此花随越鸟,一声啼处满山红。

 晓行道旁杜鹃花 诗人:杨万里 朝代:宋

 泣露啼红作麽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

 施肩吾

 杜鹃花时夭艳,所恨帝城人不识。

 丁宁莫遗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

 李商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 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年代:宋 作者: 晏几道 杜鹃花里杜鹃啼

 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带有数字的诗

1. 关于宣城的诗句

2. 关于宣城诗句

关于宣城的诗句 1. 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3.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4. 李白描写宣城风景的古诗有哪首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5. 求有关安徽宣城泾县的古诗

李白在那住过,最出名的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泾川送族弟》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蓬山振雄笔,绣服挥清词。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愧无海峤作,敢阙河梁诗。见尔复几朝,俄然告将离。中流漾彩鹢,列岸丛金羁。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光李白在那写的诗都有很多

6. 与宣城历史有关的诗 要快

宣城,古名宛陵,在三国时也叫丹阳,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风景宜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宣城历史上战事较少,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日本对宣城的大轰炸还有就是发生在泾县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日本的轰炸给宣城这个一直保护的不错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摧毁,也给宣城的经济极大的重创。

宣城在清朝时出了个很著名的数学家梅文鼎,他为中国的数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他把以前的数学书籍结合自己的知识编著成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真正让宣城闻名的是谢眺和李白,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是当时的江左名郡,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来此,著名诗人范晔、谢脁、杜牧曾做过宣城太守,白居易曾在宣城读书致仕,李白曾多次游历宣城。而在这其中,给宣城抹上浓墨重彩的就有两位:谢脁与李白。

谢脁字玄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华族、文学世家——陈郡谢氏,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代。他少年早慧,文名显赫,步入仕途后也较得意,似乎没有多少牢骚和哀怨。然而在魏晋南北朝那样一个动荡衰败、朝代迭更的年代,人的生命格外脆弱,伴君如伴虎,谢脁又出身于名门望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他由京官出任宣城太守,正是政治上受排挤而造成的一次跌宕。他的心情是极端痛苦和矛盾的。一方面,他心怀魏阙、眷恋着朝廷;另一方面,他又想着远离尘嚣、畏祸全身。当他来到宣城时,他被这里的青山秀水深深地吸引了,想在这山明水秀的宣城过一番亦官亦隐的生活:"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谢脁到任不久,便在陵阳山郡衙附近建"高斋",作为他"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高斋视事》)之所,过着"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曾多次登临郡北敬亭山和郡南响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丽诗篇,因而他又有"谢宣城"之美誉。

"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王孙尚游行,蕙草正萋萋"。(《登山曲》)

"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檐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

关于宣城诗句 1. 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3. 李白描写宣城风景的古诗有哪首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4. 秋高宣城谢眺古诗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旧诗,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5. 关于谢朓楼的古诗词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户炊烟。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

强半峰峦带碧流,行人犹说古宣州。梦悬日月青莲赋,独占江山谢朓楼”。

——《宣州歌》

带有数字的诗有:唐朝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唐朝张祜《宫词二首·其二》、唐朝贾岛《题诗后》、宋朝邵雍《山村咏怀》、清朝郑燮《咏竹》、唐朝李峤《风》。

1、《宣城见杜鹃花》

作者:唐·李白

全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释义: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鸟鸣花开之时,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宫词二首·其二》

作者:唐·张祜

全诗: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释义: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关闭在皇宫整整二十年。我唱一曲悲凉的《何满子》,眼泪不由得双双落在唐武宗的面前。

3、《题诗后》

作者:唐·贾岛

全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释义:我反复琢磨三年才写出两句诗,一读它们,两行热泪就不禁流下来。如果好朋友不欣赏,我就只有回到从前住过的山里,在萧瑟的秋风中睡去。

4、《山村咏怀》

作者:宋·邵雍

全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5、《咏竹》

作者:清·郑燮

全诗:一两三支竹芊,四五六片绿叶。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

释义:一两支竹子,四五片绿叶。自然疏疏淡淡就很好,何必要重重叠叠的呢。

本文来自作者[卜兴娜]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8652.html

(16)
卜兴娜的头像卜兴娜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卜兴娜的头像
    卜兴娜 2025年09月09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卜兴娜”

  • 卜兴娜
    卜兴娜 2025年09月09日

    本文概览:杜鹃花是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杜鹃啼血”的典故更是人尽皆知。 这么有文化内涵的杜鹃花,自然能够受到世间无数爱美之人的喜爱,而最受世人喜爱的,莫过...

  • 卜兴娜
    用户090902 2025年09月09日

    文章不错《蜀国曾闻子规鸟》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