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始皇与神女汤泉
骊山华清池,是西安著名的风景区。那里山影婀娜秀气,气候温和宜人。多少年来,许多帝王诸如周幽王、秦始皇、唐玄宗等都在这里修筑汤池,至今留下九龙汤、贵妃池、飞霞阁等名胜古迹。华清池的温泉是怎么来的呢?
很多年以前,女娲补天在骊山留下了一块石头,于是人们便在那里修了一座娘娘庙。多少年来,娘娘庙的香火一直很灵,吸引着远远近近的信徒来这里拜佛烧香。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一天来骊山游玩。他见娘娘庙香火很旺,也要去朝拜。卫士们赶走了众信徒,秦始皇进了娘娘庙。
娘娘庙并不大,秦始皇转了转便停在女娲娘娘的神像前不动了。秦始皇看女娲娘娘的神像塑得很美,心想自己如能找到一个象女娲娘娘这样美的姑娘作妃子,该有多好哇!想着想着,不觉向前走了几步, 离神像越来越近。猛听“呸”地一声,女娲娘娘吐了秦始皇一脸唾沫。
秦始皇摸着自己的脸,吓了一大跳。女娲娘娘是泥塑的,怎么还能吐唾沫,莫非她当真活了?秦始皇越想越害怕,急忙带着卫士匆匆地离开了娘娘庙。
说也奇怪,秦始皇回去以后,被唾的地方竟然生起疮来。又痒又痛,而且越烂越厉害。他急忙召来太医,太医看了他脸上的疮都说这种烂疮没有办法治,秦始皇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那天陪他去娘娘庙的大臣叫项平,是秦始皇的心腹。他见秦始皇脸上的疮越烂越厉害,便秘密地出主意说; “陛下是人间皇帝,富有四海,就是偶尔不恭,神女也该原谅。
听了项平的话,秦始皇皱着眉头,没精打彩地说:“可神女并没有原谅我!”
项平抬起头来说:“陛下可虔诚地去庙里焚香。女娲娘娘见您确实有诚心,就会宽恕的……”
秦始皇没有办法,只好去娘娘庙焚香。这样一连七七四十九天,女娲娘娘终于被感动了。
这一天,秦始皇刚刚拜完,桌上签筒里就跳出一只竹签,秦始皇接过一看,上面写着“汤泉洗痂”四个字。正在思索,一卫士进来报告说,骊山下出现了许多热气腾腾的汤泉。秦始皇听了心中大喜。
原来,女娲娘娘恼怒秦始皇轻薄无礼,所以用生疮惩罚了他,但见秦始皇能改正错误,于是就显神通帮他治疗。女娲娘娘从怀里取出一个瓶子,用树枝蘸了些瓶里的水向骊山洒去,骊山下便现出了热气腾腾的温泉。
秦始皇用温泉冲洗疮痂,时间不长,脸便渐渐好了。
2、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一天,女娃去东海看太阳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
女娃死了,化作了一只小鸟,“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非常痛恨东海,于是日复一日地不断地往东海中扔石子,想把东海填平。
3、百鸟朝凤
很久以前,凤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鸟。但它有的优点就是:很勤劳。把吃多下来的食物都藏进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都饿得头昏眼花。
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给大家。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4、夸父追日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
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5、吴刚伐桂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天柱,全县有100多座宗祠,堪称西南地区的宗祠文化宝藏
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当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中国政治上一体、文化上多元的基本特征。其实,若再进一步说,小而言之,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而言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至于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已有精要概括:“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概括一点说,中国境内这些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当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也是繁荣发展祖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资源。历史上尽管也有族群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有矛盾和斗争,但主流和总体态势,是各民族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文化创造上长期相互学习和借鉴,沟通和交流,进而在各自的发展中,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生动印证文化通过共享获得繁荣进步的普遍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文化道路的基本样貌。在世界上种族冲突和文化冲突频仍的今天,中国文化道路的反思和总结,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对整个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今天仍然以多种方式存在,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仍然很好地保存在少数民族民众当中,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容易识别。在宗教信仰实践、语言文字使用、艺术创造欣赏、宇宙自然认知、生计劳作操持、社会人伦赓续等方面,都体现出他们惊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还有不少文化,已经长期为诸多族群所共享,不大容易看出渊源了。在观念信仰、经济生活、政治和社会管理智慧、军事思想、艺术创造、语言文字使用等方面,充分地彼此借鉴和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胸襟和气度。举个很久以前的例子,成书于北魏末年(533—544年)的世界农学史上最早专著之一的《齐民要术》里,就有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的内容。有学者总结说,其中至少记录了少数民族在育种和引种方面、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方面,以及饮食文化方面,对中原文明曾作出很大贡献。
拿少数民族文学领域的情况做进一步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主张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也有助于更好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在中华文学(文化)的大格局中,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意义和功能呢?
它们首先是各民族人们通过语言文字对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艺术把握和表达的成果。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不同于汉民族生活场景的各具特色的风景画和风俗画,出现了描摹和歌颂草原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绿洲农业文化、高原农业文化等的文学。在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长廊中,就不仅有皇上和官僚、地主和资本家、军阀和士兵、工人和农人,还有牧人、猎人、渔人,有可汗和巴依老爷,有土司和奴隶、毕摩和东郎等。
从文学样式说,在中国文学的谱系中,就在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之外,增添了“三大史诗”和以创世史诗和迁徙史诗为主要类型的南方史诗群;增添了阿肯弹唱、好来宝、约隆歌、克智论辩、目瑙纵歌等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文学家的长廊中,在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龚自珍、鲁迅、巴金等之外,还有仓央嘉措、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耶律楚材、萨都剌、尹湛纳希、哈斯宝、老舍等,有伟大的口头诗人琶杰、康朗英、扎巴、朱乃等。
在浩如烟海的汉族文学经典作品之外,还有《越人歌》《白狼王歌》《敕勒歌》《福乐智慧》《蒙古秘史》《萨迦格言》《米拉日巴十万道歌集》《一层楼》等文人创作,也有《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苗族古歌》《勒俄》《厘俸》《布洛陀》《黑白战争》《召树屯》《珠郞娘美》《仰阿莎》《艾里甫和赛乃姆》《萨丽哈与萨曼》《少郎和岱夫》《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阿诗玛》《嘎达梅林》等脍炙人口的口头文学经典。
诚然,由于真正通行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不足十个(虽然拥有文字的民族超过20个),而中国境内的语言有130种——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晚近调查统计。所以,在人们印象中少数民族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实际情况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少数民族的书面文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了数量可观、影响很大的各类作品。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少数民族文学,以其多样化的存在方式,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提供了极为鲜活的材料和极大的阐释空间。此处仅以数例稍事说明。譬如,一个民族的文学从民间口传文学向文人书面文学发展的过程,究竟有哪些规律应当认识和总结?屈原已经离我们很遥远,许多观察和分析无从进行了。可是在少数民族这里,就在20世纪,不少民族拥有了他们自己的第一代作家。这就为研究文学从口传向书面的演化,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再如,众所周知,在中外文学发展历程中,都先后出现过文史不分、文艺不分的现象。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再想要实地调查和切近研究这种现象,就很不容易了。可是对于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学者而言,这简直不成问题。他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个大型口头叙事,里面有关于创世的推演,关于迁徙的记忆,以及关于英雄的颂歌,如《亚鲁王》。也很容易看到,一个大型的集体舞蹈场面,如“目瑙纵歌”,就同时是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等的大型综合性叙述和表演。又如,以民间文艺家的类型而言,世界上罕有像藏族格萨尔艺人这样在一个口头艺术样式里集中如此不同传承者类型的事例——神授艺人、掘藏艺人、圆光艺人、闻知艺人、吟诵艺人等。对他们各不相同的传承方式进行精细研究,一定会有十分有趣的发现。于是,长期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学者,就会形成更为宏阔的关于文学的理解。假若看到一段青藏高原上的集体舞蹈,被告知这是关于世界起源的叙事,他们不会感到大惊小怪;看到贵州麻山的东郎给躺在棺材中的逝者吟唱《亚鲁王》,他们也不会因为接受美学的范式被颠覆而不知所措;看到蒙古高原上的某个语言大师在即兴演述时随兴致抻长或压缩故事时,他们也不会因为教科书上关于文学叙事样式的长度界定而困惑;在四川凉山观察一段以仪式为框架的艺术叙事时,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故事的“完整性”,因为知道还有其他尺度在规范着演述;他们更不会找到一个著名口头诗人,记录一次故事演述,就宣称已经掌握了某个文学“作品”,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手中的材料,不过是“一次”记录,这个记录文本可能就是一个被意兴阑珊的歌手大大压缩了的故事样本,不足以体现那个故事的全貌。总之,少数民族文学领域,以其极为丰富多样的存在方式,构成了文学大花园中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景象。虽然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但到今天为止,还远说不上已经全面掌握了资料。沟通交流的屏障、语言文化的屏障,观念认识的屏障,都大大减缓了搜集整理工作的步伐。至于立足于这些材料的研究,则刚刚冒头。精彩的、立足于这些鲜活材料的、能够极大地修正,乃至颠覆既有文学观念的研究,还在蓄势待发。至于随着新技术的大量运用,把少数民族文学中那些最具魅力的部分以创新的思维、合于时代情怀的手段呈现出来,成为艺术创造的源泉和供人欣赏的精品,还只是我们殷切的期待。
总之,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成就,是人类艺术创造能力的生动见证。我们尤其对那些不可再生的文学遗产和文学活动,抱有崇高的敬意。它们所具有的文化样板意义,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我们应当格外珍视和保护才是。在今天的国际大环境下,维护人类和平,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鼓励不同文明之间彼此对话、尊重和欣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中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欣赏和共享,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于1597年建县。天柱处于清水江下游,和湖南接壤,有“黔东第一关”之称。全县面积2201平方公里,人口42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苗族和侗族。天柱县也是一个资源大县,目前发现了大量的重晶石,储量占全国的60%,储量为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准备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钡盐生产出口基地。
天柱县是典型的北侗地区,其习俗和方言和南侗有一些区别。服饰方面,北侗“汉化”得比较严重,北侗的妇女不穿裙子,穿裤子,服饰简洁。没有南侗的精妙。建筑上,北侗族没有鼓楼、风雨桥。在节日盛会上,北侗也不吹芦笙。天柱县比较有名的北侗村寨有三门塘、卧龙谷寨、甘溪侗寨、克烈侗寨、阳寨村、柳寨村等。
甘溪侗寨,位于天柱县渡马乡共和村,有123户村民,寨上的村民人人都会功夫,被央视誉为“功夫村庄”。甘溪侗寨的先辈,在洪武年间从江西避难到这里,已逾20余世。这里植被茂密,瀑布壮美,峡谷深幽,溪流绕山,寨前有一小坝,五谷丰登,乃人间世外桃源。这里的几十户人家几乎与世隔绝,隐居深山。
柳寨村,位于天柱县石洞镇西南部,坐落在八卦河下游莲花山水库北岸坡,依山傍水。全村由柳寨、里翁、田坝、塘代四个自然村寨组成。里翁、柳寨、田坝在岑油坡北,唐代组在坡南,全村300多户人家,村民全部姓龙。柳寨村的梯田风光十分美丽,值得一游。
天柱县著名的霸主石洞瀑布群就位于柳寨附近,素有“天柱西藏”之称。这里山清水秀,原始生态保护良好;有众多天然原始瀑布群,西域瀑布宏伟壮观、龙洞瀑布神秘谷深、六十丈洞瀑布险峻雄奇。
古代的天柱县是清水江水运的枢纽地区,汉文化随着清水江逆流而上,在天柱县生根发芽,与当地的北侗文化融合了起来。2004年,贵州省对天柱县清水江沿岸进行了考古挖掘,发现了战国、秦汉以及宋明时期的遗址,总称“清水江文化遗址”。其中的辞兵洲遗址位于白市村玉屏山对面,据说该地居住着吴三桂辞去的老弱病残士兵的后代。
清水江两岸,因为水运而兴的城镇和村寨有三门塘、清浪、抱塘、喇赖、远口、江东等,这些地区都保留了较多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如清浪塘是历来木商交易之所,购买“苗木”的客商云集于此。抱塘村遗存了大量的苗族古民居和明清古建筑,堪称清水江一绝。远口镇以前曾建有两湖馆、宝庆馆、衡阳馆、江西馆、贵州馆等诸多会馆,开设木行木栈,专事木材交易。江东现存有杨家大院三座,保留着阳戏、花鼓戏、傩戏、板凳龙等文化习俗。
贵州侗族地区"南有鼓楼、北有家祠"之说。北侗地区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留下了大量的宗祠,其中以天柱、锦屏居多。天柱县一共保留古宗祠100座左右,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50多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省级2座、州级19座、县级27座。天柱因此被称为“西南地区的宗祠文化宝藏”。其中最有名的宗祠是三门塘的刘氏宗祠、新舟宋氏宗祠、白市杨氏先祠、远口吴氏总祠、新舟吴氏宗祠等。
三门塘位于天柱县东南坌处镇的清水江上,依山傍水,总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埠之咽喉,明清时期,随着水运的兴起,三门塘成为了重要的木材商埠。许多湖南的商人涌入了三门塘,在此建设宗祠,使得汉文化和北侗文化在此交融。三门塘刘氏宗祠修建于清代,是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宗祠多为合院式布局、两进天井,祠内设神龛、戏楼、厅堂、厢房、花窗、中厅、正厅等,宗祠外墙与牌楼连为一体,穿斗、抬梁式木结构。每座宗祠牌楼墙面多配取材于该姓氏 历史 名人和 历史 故事的多幅甚至几十幅浮雕彩绘,充满着文化内涵。宗祠反映的 历史 人物、 历史 故事在家族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如白市杨氏先祠是为了纪年南宋时平蛮有功的指挥使杨洪及其长杨万潮所建,远口吴氏总祠为供奉南宋大理寺丞吴盛所建、三门塘刘氏宗祠为纪念明初“昭勇将军”刘旺而建,新舟宋氏宗祠为清代进士、翰林庶吉士宋仁溥而建,新舟吴氏宗祠为其开基始祖、江州知州吴世富所建……
天柱县的 美食 也体现出了融合的色彩。主要的 美食 有油茶、远口发豆腐、天柱脐橙、天柱土鸭、天柱大血藤果等。其中大血藤果型为聚合果,形似足球,原产于天柱地区原始森林之中,是天柱县的特产。
剑河:清水江上的一颗明珠,因仰阿莎女神像而闻名全国
锦屏:因清水江水运而兴起的县城,苗侗文化和汉文化在此相互融合
本文来自作者[望锦玉]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828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望锦玉”
本文概览:1、秦始皇与神女汤泉骊山华清池,是西安著名的风景区。那里山影婀娜秀气,气候温和宜人。多少年来,许多帝王诸如周幽王、秦始皇、唐玄宗等都在这里修筑汤池,至今留下九龙汤、贵妃池、飞霞...
文章不错《找除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外还有什么民间故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