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效应的聚能效应

当装药凹槽内表面衬上一个药形罩时,装药爆轰后,凹槽附近炸药爆炸的能量就会传递给药形罩,使药形罩以很大的速度向轴线运动,此时,药型罩在高温高压的爆轰产物的作用下,形成金属杆,可以看作流体。其中,药型罩的内表面形成细长的金属射流,药型罩外表面形成杵体。药型罩压垮并产生射流的过程,射流吸收的爆炸能量不会象爆炸产物那样再散失掉。金属杆在轴向上存在速度梯度,从而,引起了金属射流在飞行过程中拉断现象。炸药性能和重量、装药结构、起爆方式、药型罩材料及其几何尺寸等对金属流的形成和侵彻具有显著影响。

圆柱形药柱爆洪后,爆轰产物沿近似垂直原药柱表面的方向,向四周飞散,作用于钢板部分的仅仅是药柱端部的爆轰产物,作用的面积等于药柱端面积。带锥孔的圆柱形药柱则不同:锥孔部分的爆轰产物飞散时,先向轴线集中,汇聚成一股速度和压力都很高的气流,称为聚能气流。爆轰产物的能量集中在较小的面积上,在钢板上就打出了更深的孔,这就是锥形孔能够提高破坏作用的原因。

门罗效应的改进

大概可以分为:大锥角型、小锥角型、喇叭型、复合型、半球型等等。下面数据以某个固定量的RDX装药为基准,大家可以作为对比参考各种药型罩的性能。(不同种类和量的装药,其测试结果会有所不同,因此下列数据表非准确数据,只可用于不同形状药型罩性能的对比参考)

锥角大于120度的药型罩,可以称为大锥角型药形罩。此种药型罩形成的金属射流速度较低,只有5000~9000米每秒,但其好处是能够降低炸高,提高了命中率,适合用于对付较薄弱装甲目标。

锥角小于120度的药型罩,可以称之为小锥角药型罩。一般情况下锥角会大于30度小于90度,此种药型罩形成的金属射流速度更高,可以达到8000~11000米每秒,对装甲侵彻能力更强,但相对要求更高的炸高。

喇叭型药型罩,其截面曲线非规则的圆锥形,而是类似于喇叭一样的形状。这种药型罩形成的金属射流速度最高,能够达到18000~21000米每秒的速度,对装甲的侵彻能力也最强,但其生成工艺对精确度的要求比较严格,限制了这种装药的应用。

复合型装药,其尾半段为一段较小锥角药型罩(锥角小于30度),后半段为一较大锥角药型罩的一半。此种药型罩是喇叭形药型罩的简略版本,金属射流速度可达15000~18000米每秒。

半球型药型罩。金属射流速度较低,只有3000~5000米秒且射流精确度较差,适合用于大炸高非准确打击的弹药,比如对空导弹弹头。

门罗效应破甲弹的空心装药技术源于1888年美国人门罗在炸药试验中发现的聚能效应(通常称为“门罗效应”)。1930年,伍德进一步改进了门罗的实验,在药柱的圆锥孔腔表面镶上金属罩,可使穿甲能力大大增强。其原理是带锥形孔的空心药柱爆炸时,能量沿药柱轴方向高度集中,能击穿很厚的钢板。但由于不明原因,瑞士人掌握了这一技术,而美国军方却对这一发明一无所知。1938年,一批瑞士专家就组织了一次新型的反坦克炸药表演试验,并且特别邀请了英国驻瑞士武官前往观看。在试验中,一发炮弹命中靶板后爆炸,并把很厚的靶板击穿。瑞士人想使英国人对这种新型的反坦克炸药感兴趣,并能购买这项技术。由于瑞士人要价很高,并对其详情秘而不宣,因此,英国武官暗中进行窥察,他发现这种新型炸药不过是市场上可以随意买到的诺贝尔**炸药。为了进一步探明这种炸药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穿甲威力的奥秘,在第二次表演试验时,英国武官专门请来伦敦伍利治兵工厂的爆炸专家前来瑞士观看。 英国人在探知了这一技术秘密——“门罗效应”原理后,很快就研制出了一种反坦克枪榴弹,并把它应用到英国制造的恩弗尔德步枪上。英国的反坦克枪榴弹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空心装药原理的反坦克武器。

本文来自作者[力甜雅]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7361.html

(36)
力甜雅的头像力甜雅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力甜雅的头像
    力甜雅 2025年09月07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力甜雅”

  • 力甜雅
    力甜雅 2025年09月07日

    本文概览:当装药凹槽内表面衬上一个药形罩时,装药爆轰后,凹槽附近炸药爆炸的能量就会传递给药形罩,使药形罩以很大的速度向轴线运动,此时,药型罩在高温高压的爆轰产物的作用下,形成金属杆,可以...

  • 力甜雅
    用户090705 2025年09月07日

    文章不错《门罗效应的聚能效应》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