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在城门前立根木头,谁能搬走就给谁金子,是根据战国时商鞅变法的内容而得到的词语,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读音:chéng mén lì mù
典故: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为使国家富强不拘一格启用人才,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提出改革的意见,在当时遭到了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的竭力反对。二年后,秦孝公坐稳皇位,开始对全国进行改革。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诉大家谁能搬走就给谁十两黄金。开始大家谁也不信,后来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出来照做,并且领走了黄金。
秦国的百姓确定了这位新上任的官员不是在开玩笑,商鞅的新法令公布后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军事力量也变的更加强大。
扩展资料近义词:
1、立木南门?[ lì mù nán mén ]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翻译:于是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能将它搬到北门的就给十金。
2、徙木为信?[ xǐ mù wéi xìn ] 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译:下达命令告诉百姓,有人能把(木头)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就给五十金,以此表示没有欺骗大家。
三十而立、
势不两立、
程门立雪、
而立之年、
茕茕孑立、
亭亭玉立、
不破不立、
特立独行、
标新立异、
鹤立鸡群、
成家立业、
戴罪立功、
顶天立地、
金鸡独立、
安身立命、
遗世独立、
立竿见影、
三足鼎立、
壁立千仞、
当机立断、
立此存照、
巍然屹立、
巧立名目、
独立自主、
誓不两立、
鼎足而立、
坐立不安、
立地成佛、
形销骨立、
立锥之地
本文来自作者[花开浅夏]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734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花开浅夏”
本文概览:意思:在城门前立根木头,谁能搬走就给谁金子,是根据战国时商鞅变法的内容而得到的词语,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读音:chéng mén lì mù典故: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
文章不错《成语城门立木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