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前会计利润(报表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会存在差异:
差异原因:
税前会计利润是指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收益。确认税前会计利润的目的是尽可能精确地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税前会计利润相对应的概念是纳税所得,它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收益,是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机关核定企业应纳税额的依据 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定的目的有所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性差异,另一类是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计算口径不一致造成的。这种会计利润差异形成以后,在以后各期不能转回。如购买国库券的利息收入,在税前会计利润中作收入处理,而在纳税所得中则不被作为收入。时间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不一致造成的。其特点是在以后各期可以转回,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与纳税法规不一致时产生的差异。 虽然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会计和税收是经济领域中的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中国会计改革后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和税制改革后的一系列税收法规,都体现了会计与税收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与适当分离的原则。所以,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概念,分别作为按照会计与税收两种不同规定计算的结果,就可能存在和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核算的税前会计利润的确认和计算上,即企业按照会计核算的原则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前的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计算的一个时期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由于包括的内容和计算的时间不同而产生差异,由此而导致税收和会计上对应纳所得税的计算也出现差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有哪些区别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构成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具体项目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生产成本与全部非生产成本都属于期间成本;由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导致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产品成本总额和单位产品成本比完全成本法的相应数值要低,而期间成本则相反。
由于损益确定程序的不同,导致两种成本计算法营业利润的计算方法不同、编制的利润表格式不同、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有可能不同。导致两种成本法下分期营业利润出现差额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成本法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水平出现差异。
具体表现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在损益表上,除了成本费用外,介于收入与营业利润之间的价值指标可称为损益表中间指标。贡献式损益表的中间指标是贡献边际;传统式损益表的中间指标是营业毛利。
即使是在前后期成本水平、价格和存货计价方法等都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成本法出现不为零的营业利润差异也只有可能性,而没有必然性;在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真正成了反映企业销售量多少的晴雨表,有助于促使企业重视市场销售。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一)两种成本法下的成本划分及构成不同
变动成本法时将全部成本按成本习性来分类,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只有变动生产成本才计入产品成本,其余成本均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完全成本法将总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区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并且
将全部生产成本(包括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都计入产品成本,将非生产成本
都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完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两者的不同在于固定制造费用的归属对象。完全成本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归属于产品,计入产品成本,产品销售,转入营业成本,产品未销售出,递延到下一会计期;变动成本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归属于会计期间,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二)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因而没有转化为销货成本或存货成本的可能。
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要在本期销货和期末存货之间分配,因此,被销货吸收的那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销货成本计入班期利润表,被期末存货吸收的另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则随期末存货成本递延到下期。
(三)所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在完全成本法计算模式下,提供的信息能够揭示外界公认的成本与产品在质的方面的归属关系,按该法提供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刺激增产的积极性。
变动成本法是面向未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变动成本法要求区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可将其分解落实到有关责任单位,便于开展业绩考核评价,调动各有关单位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企业重视市场销售。
(四)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应用变动成本法首先要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尤其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
完全成本法则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五)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销货成本全部是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当期末存货量为零时,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单位销货成本这三个指标相等,或者前后期成本水平不变,这时单位期初存货成本、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单位销货成本可以用统一的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来表示,可以用下面的公式直接计算:
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完全成本法下,如果期初存货等于零,则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单位销货成本这三个指标等于单位生产成本指标,可以用以下公式直接计算销货成本:
本期销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但在前后期成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除非产量也不变,否则应当按照各期的产量来分摊所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六)?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 在变动成本法下,确定损益因感召贡献式损益程序计量,首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的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从而确定贡献边际,然后再用贡献边际补偿固定成本来确定当期营业利润。
在完全成本法下,确定损益应按照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进行,首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营业成本,从而确定营业毛利,然后再利用营业毛利补偿营业费用以确定当期营业利润。
本文来自作者[硕超]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729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硕超”
本文概览:税前会计利润(报表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会存在差异:差异原因:税前会计利润是指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收益。确认税前会计利润的...
文章不错《两种计算方法税前利润差异的原因》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