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书店中有许多的以美食为题材的畅销书,而在这之中被我誉为经典之一的莫过于是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这本书绝大部分的事件背景是民国时期,其中雅舍是当时抗战时期梁先生在重庆时候的居所,而我总认为这本书是借着写美食来怀旧的,因为梁先生家的家庭生活乐趣很大一部分是“吃”。
叉烧火腿用的是云腿,脂多肉厚,虽然香味不如金华火腿,但是烤熟之后,切成薄片,肥肉依稀透明,而瘦肉鲜亮红艳,夹在面包里,香浓爽口,丰腴美味,就连梁实秋也觉得比湖南馆子的蜜汁火腿还高出一筹。
那是1926年的夏天,时昭瀛自美国留学归来,他在北京东兴楼大摆筵席宴请惜别多日的同窗好友,而梁先生自然也是在列的。而且东兴楼当时是北京的大馆子,芙蓉鸡片是宴席少不了的一道菜。芙蓉其实就是蛋白,鸡胸肉剁得很细腻,然后加入蛋白并充分搅拌,
而梁实秋很爱吃羊肉,所以他解馋的时候也就只能下馆子去,而当时北京最出名的就是北京的正阳楼烤羊肉。经过松树枝烧烤的羊肉,散发出羊肉的焦香和松树枝的清香,很是诱人。就这正阳楼的烤羊肉,让若干年后在青岛任教的梁实秋回想起来,就垂涎欲滴。
如果我选的话,我还是比较想尝尝抢火菜“爆双脆”,考验刀工考验火候,反正我是做不来的,里面说的爆双脆是鸡胗和羊肚,我还看过其它版本的,书中说到了爆肚,也是我喜爱的食物之一,现在北京要找对爆肚店,要不吃的都是水发肚了。
民以食为天,我不知道这个天到底指的是什么,似乎是包括了一个人一切生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而据我浅薄的经验钟情美食的人必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从梁先生那轻灵飘逸的笔触中就能够领略到他的云淡风轻。
人生几度秋凉,悲秋何必话寂寥?——由《雅舍》看梁实秋的人生态度
不同之处《陋室铭》表达了刘禹锡超脱世外,不愿与世俗为伍的隐者气质;而《雅舍》则不具备这一层意思。《雅舍》表现了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流露出随遇而安的洒脱和豁达。
《陋室铭》和《雅舍》比较阅读
原文呈现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雅舍》(节选)
梁实秋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比较赏析
这两篇文章作者一位是唐代文学家、诗人,一位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时代相去甚远,但两文都道出了面对逆境时的随遇而安、洒脱自如、对人格的坚守。
《陋室铭》洋溢着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陋室不陋”提挈全篇。这篇短文的首尾两处类比,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可见作者言外之意是将陋室与“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等同的,只因主人德馨;结尾处再与先贤诸葛、子云相比,足以表明作者以贤人自况的境界。主题部分又极言陋室环境清幽、来往人物高雅、作者生活情趣高雅,极尽衬托之能事,暗示陋室不陋。
《雅舍》选自《雅舍小品》,作于1940年的重庆。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资购房,因为没有门牌,就以龚业雅的“雅”为名,写上“雅舍”两个字。雅舍,实则是半山腰的陋室。这表现了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流露出随遇而安的洒脱和豁达。选文部分,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介绍雅舍位置的优势,可观月色,营造出清辉遍洒、恬静幽绝的意境;可在蒙蒙雨时欣赏迷蒙山色,恍然米芾的山水画;陈设简朴,可读可写可睡即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雅舍的切切情意和爱。
两篇文章题材相同,但在表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陋室铭》中的陋室到底简陋到什么程度,文中无一字描摹,反倒是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高尚情操,以至于流露出孤芳自赏、孤高自诩的倾向。而《雅舍》却正面描写其简陋,选文部分写出了其陈设的简单与主人的不以为意。
总之,这两篇文章在认为陋室不陋、安贫乐道的审美心态上是极为神似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固守正直文人的节操
先生在生活情趣的追求上渗入了更多的庄禅因子,追求一种恬淡、丰赡的心境,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先生在晚年曾不无感慨地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从《雅舍小品》中可以了解到先生不消极避世,不耽于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丰盈,常常是以快乐、轻松的心境享受生活,将生活作艺术享受。《雅舍小品》又说:“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较为烦恼。”《雅舍》屡屡告诫人们不必汲汲于功名利禄,无须耽耽于富贵荣华,但求襟怀通达,心灵适意。“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这世界,有丑恶的一面,更有光明的一面,只要安时处顺,内情丰赡,人生自有无限愉乐,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各随所好,各得其趣,这才是健全身心之道。和许多文人一样,先生也反感官场,在《退休》一文中,谈到了官场人别离官场的无奈与痛苦,“从前读书人十载寒窗,所指望的就是有一朝能春风得意,纡青拖紫,那时节踌躇满志,纵然案牍劳形,以至于龙钟老朽,仍难免有恋栈之情,谁舍得随随便便的就挂冠悬车?真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是少而又少的,大部分还不是舍不得放弃那五斗米,千钟禄,万石食?无官一身轻的道理是人人知道的,但是身轻之后,囊橐也跟着要轻,那就诸多不便了。何况一旦投闲置散,一呼百诺的烜赫的声势固然不可复得,甚至于进入了“出无车”的状态,变成了匹夫徒步之士,在街头巷尾低着头逡巡疾走不敢见人,那情形有多么惨。一向由庶务人员自动供应的冬季炭盆所需的白炭,四时陈设的花卉盆景,乃至于琐屑如卫生纸,不消说都要突告来源断绝,那又情何以堪?所以一个人要想致仕,不能不三思,三思和许多文人一样,先生也反感官场,在《退休》一文中,谈到了官场人别离官场的无奈与痛苦,“从前读书人十载寒窗,所指望的就是有一朝能春风得意,纡青拖紫,那时节踌躇满志,纵然案牍劳形,以至于龙钟老朽,仍难免有恋栈之情,谁舍得随随便便的就挂冠悬车?真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是少而又少的,大部分还不是舍不得放弃那五斗米,千钟禄,万石食?无官一身轻的道理是人人知道的,但是身轻之后,囊橐也跟着要轻,那就诸多不便了。何况一旦投闲置散,一呼百诺的烜赫的声势固然不可复得,甚至于进入了“出无车”的状态,变成了匹夫徒步之士,在街头巷尾低着头逡巡疾走不敢见人,那情形有多么惨。一向由庶务人员自动供应的冬季炭盆所需的白炭,四时陈设的花卉盆景,乃至于琐屑如卫生纸,不消说都要突告来源断绝,那又情何以堪?所以一个人要想致仕,不能不三思,三思之后恐怕还是一动不如一静了。”由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不愿像这样心为形役,不得自然,他追求的则是,“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作自己衷心所愿意作的事。有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都有惊人的成就。“狗永远不会老得到了不能学新把戏的地步。”何以人而不如狗乎?退休不一定要远离尘嚣,遁迹山林,也无需隐藏人海,杜门谢客。”像陶潜一样,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傲笑于自然山水间,才是作者理想的生活状态。在《洗澡》一文中,作者借鉴“儒有澡身而浴德”的思想,指出“人的身与心应该都保持清洁,而且并行不悖。”沈从文指出的那样,做一个干净的人,纯粹的人,不悖乎人性的人。而现代人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越来越物化,丧失了人的本味,心灵太需要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建构,所以心灵应当多洗澡。先生指出“近代以来,西方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使得社会人生机械化,人的生活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支配,失掉了自由和个性,失掉了人生的情趣。所以“嬉皮思想就是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激起反抗,反抗一切传统礼法习俗,以求返回自然,恢复自我的存在。”文明是时常呈现病态的,社会上是不乏不合理的现象,有心人应该对症下药,治本治标。若是逃避现实,消极地隐遁,甚至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也可称之为洁身自好,仍不失为君子。”面对现代人的精神病态,先生是主张洗澡的,给予一个在《洗澡》一文中,作者借鉴“儒有澡身而浴德”的思想,指出“人的身与心应该都保持清洁,而且并行不悖。”沈从文指出的那样,做一个干净的人,纯粹的人,不悖乎人性的人。而现代人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越来越物化,丧失了人的本味,心灵太需要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建构,所以心灵应当多洗澡。先生指出“近代以来,西方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使得社会人生机械化,人的生活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支配,失掉了自由和个性,失掉了人生的情趣。所以“嬉皮思想就是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激起反抗,反抗一切传统礼法习俗,以求返回自然,恢复自我的存在。”文明是时常呈现病态的,社会上是不乏不合理的现象,有心人应该对症下药,治本治标。若是逃避现实,消极地隐遁,甚至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也可称之为洁身自好,仍不失为君子。”面对现代人的精神病态,先生是主张洗澡的,给予一个健康的干净的灵魂,少一些垃圾。虽然先生比较随和,但有时也比较固执,比如说收信吧,“老实讲,我是有收藏信件的癖好的,但亦略有抉择:多年老友,误入仕途,使有书记代笔者,不收;讨论人生观一类大题目者,不收;正文自第二页开始者,不收;用钢笔写在宣纸上,有如在吸墨纸上写字者,不收;横写在左边写起者,不收;有加新式标点之必要者,不收;没有加新标点之可能者,亦不收;恭楷者,不收;潦草者,不收;作者未归道山,即可公开发表者不收;作者已归道山,而仍不可公开发表者,亦不收!……因为有这样许多限制,所以收藏不富。”从先生的几个不收里,我们似乎看到一张坚毅的脸,他在人世间寻找真正的温情,不愿找一份连写一封信也要请人代笔的“虚假”,也不希望找一份“讨论人生观”这样宏大理论的“虚假”。不苟且于生活,坚持文人正直的操守,以“真”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导向,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虽然先生比较随和,但有时也比较固执,比如说收信吧,“老实讲,我是有收藏信件的癖好的,但亦略有抉择:多年老友,误入仕途,使有书记代笔者,不收;讨论人生观一类大题目者,不收;正文自第二页开始者,不收;用钢笔写在宣纸上,有如在吸墨纸上写字者,不收;横写在左边写起者,不收;有加新式标点之必要者,不收;没有加新标点之可能者,亦不收;恭楷者,不收;潦草者,不收;作者未归道山,即可公开发表者不收;作者已归道山,而仍不可公开发表者,亦不收!……因为有这样许多限制,所以收藏不富。”从先生的几个不收里,我们似乎看到一张坚毅的脸,他在人世间寻找真正的温情,不愿找一份连写一封信也要请人代笔的“虚假”,也不希望找一份“讨论人生观”这样宏大理论的“虚假”。不苟且于生活,坚持文人正直的操守,以“真”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导向,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本文来自作者[勤志刚]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712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勤志刚”
本文概览: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书店中有许多的以美食为题材的畅销书,而在这之中被我誉为经典之一的莫过于是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这本书绝大部分的事件背景是民国时期,其中雅舍是当时抗战时期梁先生...
文章不错《梁实秋雅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