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很危险。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过去的东西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8、言必信,行必果。
翻译: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0、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6、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译文: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孔子读书名言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一、春秋 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春秋 孔子《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三、春秋 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被动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天生喜欢学习的人。
四、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五、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六、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七、春秋 孔子《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早晨得到圣人的教诲,(信受奉行),即便是晚上死了,也无遗憾。
八、春秋 孔子《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他聪敏勤勉而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因此称他谥号为文。
九、春秋 孔子《论语》: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由,教你知道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十、春秋 孔子《论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孔子的名言大全孔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孔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论语·公冶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论语译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孔子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家语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有关孔子的读书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孔子说过关于守信的名言孔子圣人说过的关于守信的名言
一、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释义:孔子说:“人要是不讲信用的话,不知道怎么可以。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怎么能走呢?”
诚信是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诚信对于人的作用,好比輗軏对于和车。
二、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三、原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释义: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四、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释义: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扩展资料: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150字左右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 教育 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小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小故事1
艺通他心
——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 对子 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 清明 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孔子的小故事2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孔子的小故事3
孔子改错诗
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
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
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
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
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孔子的小故事4
俎豆礼容
这句话出自《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 儿童 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就病逝了,母亲颜征在带着哥哥伯尼和孔子克勤克俭,在其父亲的接济下,温饱才得以保障。
孔子六岁时的某天,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鼓乐之声,很是热闹,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觉得好奇,打开大门,站在台级上朝远处张望。只见一只郊祭的队伍从前方走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主祭官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唱:“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
颜征在没想到,这次观看郊祭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学着主祭人的摸样逐节戏演。
颜征在觉得好笑,说:“傻子,你小孩子怎能学做得了。”
“我这是在学习呢?”孔子争辩道。
颜征在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学会了礼制,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
“我不做管庙的官。”孔子仰起脸说:“我要象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母亲问道:“你不准备做管庙的官,为什么这么认真地陈俎豆、设礼容呢?
孔子回答:“母亲整天只管哥哥学习,不问我的事,我只能做陈俎豆的游戏了。
颜征在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尽管才六岁,可讲的话,做的事已远远不是六岁的儿童所能达到的深度了。问他,“你也想读书吗?”
“当然想了,母亲肯教我吗?”孔子显得很兴奋。
“好,明天就教你认字,开始学习读书就是学生了,不能象从前那样贪玩了,记住了吗?”孔子高兴地一个劲点头。
孔子的小故事5
穷通皆乐
——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 拜访 ,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 大寒 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5篇相关 文章 :
★ 有哲理的小故事精选5篇
★ 励志小故事精选5篇
★ 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5篇
★ 成语小故事精选5篇
★ 三分钟小故事精选5篇
★ 关于孔子的故事2020精选
★ 故事大全精选5篇
★ 史记故事精选5篇
★ 名人的故事精选5篇
孔子的经典语录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的人之一,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那么你想知道有关孔子的一些小 故事 吗?如果你又 兴趣 了解就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了,赶紧和我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故事
1、不耻下问
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孔子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2、侃侃而谈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3、因材施教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孔子基本信息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 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 文化 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思想成就
政治 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 历史 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 天下 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 传说 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 伦理道德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美学 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猜你喜欢:
1. 关于孔子的歇后语大全
2. 有关孔子的谜语
3. 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语录
4. 有关历史名人的歇后语
5.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什么
6. 古代教育家的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孔子经典语录大全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6、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
8、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呼?
19、道不同,不相为谋。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4、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7、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2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9、朝闻道,夕死可矣。
3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1、未知生,焉知死?
3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4、言必信,行必果。
35、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4、德不孤,必有邻。
4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9、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2、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7、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5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9、孔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
6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6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69、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0、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7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72、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3、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7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7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8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85、听其言而观其行。
8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88、礼之用,和为贵。
8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9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6、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97、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9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0、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人物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经典语录收藏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答: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答: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答: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
答: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1)意:同臆,猜想、猜疑。(2)必:必定。
孔子经典语录汇总(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近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9)见得思义。
(4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本文来自作者[小筠]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586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小筠”
本文概览: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章不错《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