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扩展资料:
一、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二、地形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百度百科-中国
”Cathay“起源于公元10至13世纪在我国北方(含东北和西北部)广大地区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国(即辽和西辽),经由阿拉伯语而进入西方语言。
”China“源于春秋秦国的名字,这很大程度上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秦穆公晋文公争霸的结果。
英国在十九世纪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Cathay与China并用的。
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的不同称呼。在英国方面,拉丁语中的Cataya一词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进入英语,并逐步演化成cathay。1625年John Fletcher在其《妇人的奖赏》(womans)剧本中还在用Cataya,而到1823年GorgeG、Byron在其《唐璜》(Don Juan)长诗中则已经以Cathay指称中国了。
这个情况甚至直到今天还在部分欧洲国家存在。契丹在保加利亚语,俄语里是对中国的称呼。在古典英语里有cathay,而现代英语是China。类似的还有意大利语catai/cina, 葡萄牙语catai/china,西班牙语catay/china。
扩展资料
20 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为追寻“中国”一词的起源和意义下了很大的工夫。根据一项完整的调查——此调查用 20 页的篇幅罗列了秦统一前“中国”一词的使用情况。
学家定义了 19 世纪之前“中国”一词所涉及的五种含义:(1)京师;(2)国境之内;(3)诸夏之领域;(4)中等之国(周朝较小诸侯的王国,当时周被称为“天下”);(5)中央之国。
以上含义无一指涉现代民族国家。在帝国时期开始后的两千年里,“中国”一词不再具有重要性,它通常指的是王朝的中心,或者用来区分华夏与北方草原游牧部落之间的疆域。
到 1860 年代,这些用法进入了清朝外交文件中。可以看到的是,这一时期,“ China /中国”两个词语在国际条约的翻译之中发生了连结,成为了对等物,指的既是领土,又是建立于这一领土之上的国家。
“中国”一词出现在官方文件中的频率不断增加,特别是对外国文件中提到“ China ”一词作出回应时,几乎可以与“大清国”互换使用。它不再指“中央的诸国”;当用来表述一个单数的主权实体中国时,该词的历史指示物消失了(并且最终被遗忘了)。
本文来自作者[硕超]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476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硕超”
本文概览: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文章不错《名词解释“中国”》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