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层的解释
从平流层顶至约85千米高度的大气层。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递减。大气虽极其稀薄,但有相当 强烈 的铅直对流。
词语分解
中的解释 中 ō 和 四方 、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中。中原。中华。 在 一定 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性质 或等级在两端 之间 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 中流砥柱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 研究 中。
1、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间层的顶界气温降至-83℃~-113℃。因为该层臭氧含量极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出现强烈地对流运动,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这是由于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暖,致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但由于该层空气稀薄,空气的对流运动不能与对流层相比。
扩展资料
大气层的划分
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一般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又称外逸层或逃逸层)。
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
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百度百科—中间层
百度百科—大气层
本文来自作者[诗云]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234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诗云”
本文概览:中间层的解释 从平流层顶至约85千米高度的大气层。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递减。大气虽极其稀薄,但有相当 强烈 的铅直对流。 词语分解 中的解释 中 ō 和 四方 、上下或...
文章不错《中间层的解释》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