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采访是节目主持人必备的素质和基本技能。要想把现场采访做好,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采访前的准备(一)了解和采访有关的情况,掌握必要的资料。大到大政方针,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二)了解采访对象。通过第二手材料,对采访对象进行充分了解,并善于分析掌握其心理。对一些即兴式的采访,应根据现场的气氛环境、人们对节目的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这对采访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三)设计采访提纲。根据节目的主题,确定最佳的采访角度,拟定一个与采访对象谈话的提纲。(四)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节目主持人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采访的第一句话,应尽量具体一些,提出的问题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么感想”之类的“开放式”问题。要抓住采访对象和受众感兴趣的“焦点”做突破口,引发开去,使采访不断深入、展开。二、运用好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一)不同的环境与场合,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求采访者有不同的提问、语气。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外宾,提问言语要精炼、准确,仪态、语气要庄重、严肃、认真,给人可信、可靠、愿意沟通的感觉。在处理较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就可以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物和事件。而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提问的节奏应加快,所提问题要直冲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二)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提问方法。正问法:从正面提问,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设问法: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以启发引导采访对象,谈出其某方面的真实感受,并使采访向深层发展。还有反问法、追问法、潜问法等等。(三)提问要尽量具体。只有具体的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四)提问应该具有引导性。去年大庆市让胡路改造工程刚刚结束,我们采访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在采访出租车司机时,对话是这样的:“师傅,您经常跑这条路吗?”“是的。”“这条路以前是个什么样?”“以前啊不能提,到处是坑,晴天是灰,雨天是泥。以前我根本不想跑这条路。现在路修好了,在这条路上跑心情也舒畅多了。”把司机的真实感受直接传达给观众,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五)提问要有深度、有意义。主持人还应善于揣度采访对象的心理,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新闻脉络,及时掌握提问的方向,深入发掘新闻价值。(六)注意倾听、及时反馈。主持人要聚精会神地倾听。根据对方谈话的内容、神态、语调、口气等,作出各种合乎情理的反馈。这种反馈,或点头示意,或眼神表情,都会给对方以积极影响,形成一个融洽的谈话气氛,使谈话层层深入。三、要重视现场采访中的屏幕形象(一)镜头前要有适当的表现欲。主持人在镜头前对新闻事件本身要有一种能动的反映,还要善于控制情绪,根据新闻的不同体裁,该高昂时高昂,该平缓时平缓。要使用口语和个性化的语言,以展现个性魅力。(二)要善于总结经验。历经不同的新闻事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采访对象,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主持人要善于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更好地树立出镜形象丰富自己。(三)加强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包括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审美情趣、表达能力、思维方法、对问题的洞察力等,主持人的言行举止要符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规范。
应该说,事件性新闻相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来说,更具有新闻的时新性,新闻价值更加突出。尤其是事件性新闻更容易发挥出电视媒体的声画表达的优势,给人以“亲临现场”之感,因而倍受摄像机镜头的追捧。然而,记者如果因此就认为事件性新闻好做,可以省心、省力,又见效果,那恐怕就犯大错了。事件性新闻表面上看,说的是单一的一件事情、一个过程,但它同样负载着舆论引导、价值取向、政治纪律、审美情趣等一系列的任务,折射着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事件性新闻对记者在综合把握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只有从各个方面做到严谨细致,经得起推敲,才能既表达清楚新闻事实,又不至于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要把好选题关事件性新闻尤其是那些突发性事件,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可预知性。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的电视台开设的新闻性栏目都设立了热线电话,观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亲眼目睹或通过其它途径获知的突发性事件告知电视台。节目制片人或记者在突然接到新闻线索的情况下,如何尽快作出反应,得出准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对一个人素质的考验。这个时候制片人或记者在脑海中的反应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一是这件事有没有新闻价值,二是这件事能不能去采访,三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采访,四是采访回来能不能报道出去,五是如果报道出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五个方面必须都要考虑周全,疏漏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影响整个报道。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许多记者可能就考虑得不是很全面,往往是得到一个新闻线索,觉得差不多,就凭着一股热情赶过去了。有时候错误恰恰就是从记者开始决定要去的那一刹那铸就的。为了使记者的劳动不至于事倍功半,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以外,记者在选题上还应该掌握这样几个原则,就是:没有了解大致事实的事件不去;去了以后可能会使矛盾激化的不去;报道以后会引起社会不良后果的不去;一些新闻纪律规定的不能报道的不去;即使报道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的不去。另外,根据栏目编排,近期不准备安排的题材不去。例如,节目连续报道了多起车祸之后,连续报道了多起马路井盖被盗之后,近期不准备报道这方面的内容了,记者就应考虑不去的问题。二、要把好采访关(一)采访要力求公正,避免偏颇。特别是一些批评性的报道,一些记者很容易犯“主题先行”的错误。记者在采访时,要争取做到全面调查采访,不搞主观臆断。(二)采访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事实上,每一个突发的事件都具有两重性,一个是表面现象,一个是内在的本质。有的事件可能表象与本质差别不大,可有的就存在着很大差别,甚至是截然相反。记者在报道的时候,要争取做到本质的真实,而不是表象的真实。记者的采访一定要深入,不能流于肤浅。要善于观察、思考,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三)要注意采访策略。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偶然的,当事人对采访一时恐怕还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面对记者的突然到来,难免怀有戒备甚至是抵触的心理。这时候记者的采访如果是太直截了当,很可能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会吃闭门羹。怎么办呢?要讲究采访艺术。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一次一家宾馆突然失火,电视台一位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火刚扑灭,他就问宾馆负责人:起火的原因是什么呢?负责人看了他一眼,不悦地说:现在还不清楚,调查以后再说。说完一扭头就躲开了。而随后赶到的另一位记者并没有这样提问,而是对负责人说:看来咱们宾馆反应挺快的,这么快就把火扑灭了,损失不会很大吧?宾馆负责人接着就说:是的,是的,我们宾馆平时工作做得就很好。然后他又回答了这位记者提出得几个问题。他为什么能配合后一位记者的提问呢?因为后一位记者提问的切入点是负责人感到舒心的话题。灵活机智的采访不但能够达到目的,而且还可能使采访变得轻松愉快。当然,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记者要学会灵活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三、要把好表述关事实上,事件性新闻在表述上看似简单,但同样包含着很多学问。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记者特别注意:1、要处理简写与繁写的关系。一个事件的发生必然存在着一个客观过程,但记者在报道时,并没有必要将其中每一个环节平均用力地进行描写。2、要处理好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关系。有一些事件的发生,其本身过程可能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如果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完全按照其过程和先后顺序进行表述,不但会使报道变得非常拖沓,还可能增加观众理解的难度。尤其是对那些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这就有必要在不影响整个事件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在表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艺术性的处理。3、要处理好解说词与现场同期声的关系,避免重复。四、要把好价值取向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件新闻是不带有价值取向的,不管这件新闻是一条简讯,还是一篇长篇报道,价值取向是它的灵魂所在。不管记者怎样理解一件新闻事实的价值取向,记者在报道时一定要本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来确定自己的报道
本文来自作者[诗涵涵]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182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诗涵涵”
本文概览:现场采访是节目主持人必备的素质和基本技能。要想把现场采访做好,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采访前的准备(一)了解和采访有关的情况,掌握必要的资料。大到大政方针,小到新闻背景、事件...
文章不错《采访中要注意的细节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