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一日偶尔出去玩,同行的朋友说起她们在青岛做“会(kuai)稽山”牌子的酒,听后不觉提出异议,从小一直就读(gui)。后来该朋友回去跟同事说起这个读音,都说她“疯”了。“会”现代汉语有三个读音
一、hui(去声)
二、kuai(去声)
三、gui(去声)
那么针对于特殊的地名“会稽山”该怎么读呢?
《史记. 夏本纪第二》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地理的名称一般是沿用本地的方言,搜索下有个叫“风前月下清吟”的这样说: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殖民者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登陆,向一个土著问路,问这是什么地方。那土著当时提着个烧饭锅,也不知道他们问什么,还以为是问他手里拿着什么,便说“吉布提”(吉布提在当地就是锅的意思)。殖民者一听,哦,原来这个地方叫吉布提。于是,殖民者在地图上将这个地方标著为“Djibouti”。
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很多地名都来自音译,跟当地人的发音密切相关。想知道会稽山的真实读音,且向当地人打听打听,相信他们更有发言权。从司机到渔民,从村妇到摊贩,他们的发音都是一致的,gui(去声)稽山。
《广韵》去声十四泰韵古外切:“会,会稽,山名。”反切注音是“古外”,按照现在读音就是“gui”去声。
有人根据曰:“会稽者,会计也”,也就是统计功劳的意思,而跟古代的《周礼·天官·大宰》云:“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郑玄注:“会,大计也。”又《周礼·天官·小宰》云:“听出入,以要、会。”郑玄注:“要、会,谓计量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联系起来读曰“KUAI”。
我觉得针对这个问题有必要明晰一下。
细看《夏本纪》最后:“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之前说夏分封的诸侯,而下面的“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显得很突兀。要是,也该在“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下。我觉得这是后人阅读的注解,然后混入正文的可能性最大,赝文,因此不足证也。
会稽山读kuaì。
会稽山,原名茅山、苗山,亦称亩山、防山、镇山、覆釜山、宛委山,位于绍兴北部平原南部,跨越上虞区、柯桥区、越城区、诸暨市、新昌县、嵊州市等地,主峰香炉峰在嵊州市西北,距绍兴市区6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以大禹陵、百鸟乐园、香炉峰、大香林等景区为主要景观。
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南镇),古代九大名山之首,中国城市山水园林的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佳作。
民俗文化
在文化上,会稽山因时期不同可以剥离出四个文化层面,而且其历史愈早,文化愈古,其价值和意义也愈为重大。
会稽山文化的底层或源头,是大禹文化。传说中大禹在此所行的会盟、祭祀、婚姻、丧葬以及诛防风这五件大事,均与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建立有关。4000 多年以来,大禹不仅以中华民族立国之祖的身份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供奉祭祀,而且尤其以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形象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敬仰和爱戴。
本文来自作者[邶家豪]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047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邶家豪”
本文概览:缘起一日偶尔出去玩,同行的朋友说起她们在青岛做“会(kuai)稽山”牌子的酒,听后不觉提出异议,从小一直就读(gui)。后来该朋友回去跟同事说起这个读音,都说她“疯”了。“会”...
文章不错《“会稽山”怎么读?》内容很有帮助